自闭症的表现是什么
自闭症儿童在社交沟通、语言发展、重复刻板行为、感知觉方面有诸多表现,如婴儿期对社交信号反应异常,幼儿及儿童期社交互动和理解他人有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且运用异常;有动作刻板和兴趣狭窄表现;存在感觉过敏或迟钝及对物品特性特殊关注等,家长需关注这些表现,为孩子创造合适环境并采用个性化干预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社交沟通方面的表现
1.婴儿期表现:通常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异常,比如6个月大时对亲人的呼唤缺乏应有的反应,不会像正常婴儿那样用眼神去追随移动的物体,对父母的微笑等社交信号没有积极回应。这可能与大脑中负责社交认知和情感交互的神经回路发育异常有关,影响了婴儿早期与外界建立正常社交连接的能力。
2.幼儿及儿童期表现:到了幼儿及儿童期,在与同伴交往时,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不能遵循社交规则进行互动。例如,不会主动分享玩具,不懂得在集体活动中按照顺序等待,缺乏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基本能力。这种情况是因为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受限,无法准确解读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社交线索,从而导致社交沟通障碍。
二、语言发展方面的表现
1.语言发育迟缓:很多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有的可能1-2岁还不会说简单的词汇,如“爸爸”“妈妈”等。即使开始说话,语言的发展也与正常儿童不同,可能表现为语言模仿能力差,语言内容刻板重复,比如反复说同一首儿歌、同一句话等。这是由于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功能异常,影响了语言的正常习得和表达,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自然地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等。
2.语言运用异常:在语言运用上也存在问题,不能根据不同的情境使用合适的语言。例如,在需要询问信息时,不会使用恰当的疑问句式,而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重复话语。这是因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偏离了正常的语言交流模式,缺乏对语言在实际社交情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重复刻板行为方面的表现
1.动作刻板:常见的有重复性的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动作,而且这些动作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不受环境和情境的影响。例如,有的儿童会不停地拍手,从早上醒来一直拍到睡觉,这是因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调节异常,导致出现刻板的运动行为模式。
2.兴趣狭窄: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有着异乎寻常的专注和执着,比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像单一的积木块,反复地堆叠、拆开,而对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玩具却缺乏兴趣。这种兴趣狭窄的表现是由于大脑的认知和情感加工方式与正常儿童不同,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在非常局限的事物上,反映了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和情感发展上的独特性。
四、感知觉方面的表现
1.感觉过敏或迟钝: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表现出过敏或迟钝的情况。例如,有的儿童对正常音量的声音感到烦躁不安,而有的儿童却对疼痛等刺激不敏感。这是因为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系统存在障碍,无法正常地处理和整合来自外界的各种感觉信息,导致对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
2.对物品特性的特殊关注:可能会对物品的某些特定特性格外关注,比如只关注玩具的某个特定部位,像只看杯子的边缘,而忽略杯子的整体形态等。这与他们的感知觉处理方式有关,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与正常儿童不同的感知觉特征上,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这些表现。在婴儿期就要留意孩子对社交信号的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干预。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的环境,有助于缓解他们因感知觉异常等带来的不适。同时,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干预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等科学的干预手段,帮助孩子逐步改善社交沟通、语言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如幼儿期重点培养社交互动和语言表达,学龄期加强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技能等方面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