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严不严重
非萎缩性胃炎是常见胃部疾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多数患者症状或轻,有上腹不适等表现且影响生活质量,靠胃镜及组织病理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需调整生活方式并长期管理,多数病情不重但要重视以控病情防进展
一、非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情况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从病情严重程度来看,大多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之一,约50%-80%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另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二、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表现与影响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可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中青年患者可能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因素,症状相对更易受生活方式影响而波动;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食欲减退等。
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在口臭等方面有一定表现,因为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导致口臭。
2.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这些症状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出现上腹部不适时会影响进食,导致食欲下降,进而影响营养摄入;腹胀、嗳气等症状会让患者感觉身体不适,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长期受症状困扰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而精神心理因素又可能反过来加重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三、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评估
1.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结合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胃镜下可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等表现;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则能明确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伴有消化不良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
2.严重程度评估
通过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中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是否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来综合评估严重程度。如果只是单纯的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没有明显的肠上皮化生等病变,一般病情较轻;如果炎症细胞浸润较明显,或者出现了中度、重度的肠上皮化生等情况,则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但总体来说,非萎缩性胃炎本身进展为胃癌的风险相对较低,不过也需要定期随访监测。
四、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与管理
1.治疗原则
首先针对病因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但具体的抗幽门螺杆菌方案需遵循临床指南,一般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对于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上腹部不适、反酸等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是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都需要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少高盐、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规律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对于老年患者,更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因为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对于女性患者,要关注精神心理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必要时可进行心理疏导。
2.长期管理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一般建议轻度炎症患者1-2年复查一次胃镜,中重度炎症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可能缩短。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如黑便、消瘦等报警症状,要及时就医。
总体而言,非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情况下病情不算严重,但需要患者重视,通过规范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来控制病情,预防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