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理表现、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无萎缩改变,多由Hp感染等引发,症状无特异性,靠胃镜等诊断,有Hp感染需根除治疗,预后较好;萎缩性胃炎有胃黏膜萎缩改变,分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病因除Hp感染外还有自身免疫等,症状有非特异性及贫血等表现,胃镜等诊断,治疗主要缓解症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致严重并发症,老年人预后需关注。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病变多局限于胃窦。
2.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可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胃窦,自身免疫性胃炎病变主要位于胃体部。
二、病因差异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病因,约70%-90%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此外,长期饮用烈酒、浓茶、咖啡,食用辛辣及粗糙食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以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等也可引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患病,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的人群易受影响,有Hp感染病史者风险更高。
2.萎缩性胃炎:除Hp感染外,自身免疫因素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影响维生素B吸收;遗传因素在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起作用;长期不良饮食、吸烟、酗酒等也是重要诱因。自身免疫性胃炎在有家族遗传史且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多灶萎缩性胃炎在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及Hp感染未有效控制的人群中高发。
三、症状表现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人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病变程度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以哭闹、食欲不佳等表现为主。
2.萎缩性胃炎:除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外,因腺体萎缩,若伴有胃酸分泌减少,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表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因维生素B吸收障碍,易出现巨幼细胞贫血相关表现,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
四、诊断方法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及胃黏膜活检,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液分泌增多等表现,活检病理提示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无萎缩改变。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操作需根据耐受情况调整,儿童可能需在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
2.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皱襞变细平坦,黏液变薄,有时可见黏膜血管纹,病理活检显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还可检测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及自身抗体等协助诊断,老年人做胃镜检查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五、治疗与预后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若有Hp感染,需进行根除Hp治疗,常用含铋剂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同时注意去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预后一般较好,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病变逆转。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等影响,儿童应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2.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营养,对于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需定期随访,自身免疫性胃炎可应用维生素B治疗。预后与萎缩程度、有无异型增生等有关,多灶萎缩性胃炎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病变可得到控制,自身免疫性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贫血等并发症,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预后相对更需密切关注,因为其机体代偿能力等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