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
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定义与病因主要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还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生活习惯等诱因;临床表现有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呕血、黑便及失血性休克表现等;诊断方法包括胃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血常规检查;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合理用药、调整生活方式。
一、定义与病因
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情况。其主要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约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Hp感染可破坏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引发溃疡,进而导致血管受损出血;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也是重要诱因,这些因素会影响十二指肠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增加溃疡及出血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有Hp感染或长期不合理用药也可能患病;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或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病史者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钝痛、胀痛、灼痛等,具有节律性,多为空腹痛,进食后可缓解;出血时可表现为呕血,呕吐物可为鲜红色或咖啡样物质,还可出现黑便,粪便呈柏油样;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冷汗等失血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出血表现可能被掩盖。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出血情况,能明确出血源,并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等操作。
2.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若呈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可能,但不能确定出血部位及原因。
3.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评估贫血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会逐渐下降,红细胞计数也会相应改变;还可通过白细胞计数等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变化特点不同,儿童贫血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影响指标解读。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禁食或暂予流质饮食,根据出血情况调整饮食;保持静脉通路通畅,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补液量和速度的控制,避免出现补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肾功能等基础状况来调整补液方案。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等,可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和止血,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还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保护胃黏膜。但需注意儿童患者用药的特殊性,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3.内镜下治疗:对于出血较明显的患者,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夹闭止血等方法,能迅速有效止血。
4.手术治疗:若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出血仍持续或反复,或存在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五、预防措施
1.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有Hp感染的患者,应遵循规范的抗Hp治疗方案进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0-14天,可有效降低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及出血风险。
2.合理用药:避免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必须服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并定期监测胃黏膜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3.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患者要注重情绪调节和生活规律的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