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肠胃炎由微生物感染或化学毒物、药品导致,症状分消化系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补充水分)、药物治疗(抗感染、止泻、调节菌群、止吐、退热);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起病急、变化快,老人易合并基础病,孕妇用药需谨慎。
一、肠胃炎的症状
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其症状因病情轻重而异,轻症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轻度腹泻等;重症患者症状较为明显,常见症状如下: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表现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疼痛部位不一,可为全腹或局限于上腹部、脐周等。例如感染性肠胃炎时,炎症刺激肠道,可引起肠道痉挛性疼痛。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腹泻症状往往较明显,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继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全身症状:
发热: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时可更高。这是因为机体对感染的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乏力: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以及炎症影响,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
二、肠胃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急性期应短暂禁食,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例如,对于儿童肠胃炎患者,应选择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其营养摄入同时减轻胃肠消化压力。
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腹泻、呕吐导致失水较多的患者,及时补充水分至关重要,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其水分补充情况,防止出现脱水症状加重病情。
(二)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其适用年龄范围等,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评估。
止泻药物: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使用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它能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起到止泻作用。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肠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
(三)对症治疗
止吐药物:若呕吐严重,可使用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使用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严格控制剂量等。
退热药物:当体温超过38.5℃且伴有发热不适时,对于成人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儿童退热需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并根据体重等准确用药,避免过量等情况。
三、不同人群肠胃炎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肠胃炎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腹泻及呕吐情况。由于儿童脱水耐受性差,一旦出现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进食。用药方面,儿童使用的药物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计算,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如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18岁以下儿童禁用。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肠胃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例如,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饮食调整更要注重易消化、富含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对脱水的耐受能力较差,一旦出现脱水可能加重基础疾病。
(三)孕妇
孕妇患肠胃炎需谨慎用药,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在治疗时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饮食调整等。若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例如,止泻药物可选用蒙脱石散等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促进身体恢复,因为孕妇身体负担较重,良好的休息有助于病情恢复和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