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症状有哪些
骨髓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急慢性骨髓炎的疼痛、红肿热及慢性骨髓炎的窦道形成;全身症状有急慢性骨髓炎的发热、全身不适;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儿童不典型、老年人隐匿、糖尿病患者复杂。
一、局部症状
1.疼痛
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早期为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变为持续性剧痛。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而出现哭闹、拒绝活动患肢等表现,这与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和感知特点相关,由于儿童语言表达相对有限,更多通过肢体动作和情绪来体现疼痛。例如,下肢骨髓炎时,患儿可能不敢站立或行走。
慢性骨髓炎:疼痛程度相对急性骨髓炎较轻,但在急性发作时疼痛会加剧。疼痛可因局部炎症刺激、窦道形成等因素导致,炎症持续刺激周围组织,使得神经末梢持续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感觉。
2.红肿热
急性骨髓炎局部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热表现。感染部位皮肤温度升高,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代谢增强。红肿是由于炎症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所致。比如,胫骨骨髓炎时,小腿相应部位会出现皮肤发红、肿胀且皮温增高的情况。
慢性骨髓炎局部也可能有红肿表现,但一般相对急性骨髓炎较轻,可能仅为局部轻度的发红、肿胀,热感也不如急性骨髓炎明显,这与慢性炎症的迁延性特点有关,炎症处于相对稳定与活跃交替的状态。
3.窦道形成
慢性骨髓炎常见窦道形成,窦道可间歇性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周围皮肤可因长期受分泌物刺激而出现色素沉着、皮肤增厚等改变。窦道是由于病变部位的脓肿穿破皮肤或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病理性通道,脓性分泌物通过窦道排出,这是慢性骨髓炎的典型表现之一,反映了病变部位与外界相通的病理状态。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急性骨髓炎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呈弛张热型,即体温波动幅度较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可达2℃左右。这是因为机体对感染的炎症反应,病原体及其毒素等作为致热原,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紊乱而出现高热。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慢性骨髓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当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这与急性发作时炎症的活跃程度相关。
2.全身不适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骨髓炎患者,都可能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急性骨髓炎时,由于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机体代谢加快,消耗增加,导致患者感到乏力;同时,炎症刺激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引起食欲减退。慢性骨髓炎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也会出现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表现。
三、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
1.儿童
儿童骨髓炎在症状表现上可能更不典型,除了上述局部疼痛、红肿热等表现外,可能更易出现拒食、烦躁不安等情况。由于儿童不能准确表达疼痛部位和程度,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肢体活动情况及精神状态。例如,婴幼儿患骨髓炎时,可能不会明确指出哪里疼痛,但会表现为肢体不愿活动、哭闹不止等,这需要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
2.老年人
老年人骨髓炎症状可能相对隐匿,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可能不明显,局部症状也可能不如青壮年典型。这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炎症反应不如青壮年剧烈等因素有关。老年人患骨髓炎时,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轻度的疼痛、肿胀,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病情延误,因此老年人出现肢体不明原因的疼痛、肿胀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排查骨髓炎。
3.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并发骨髓炎时,症状可能更复杂。由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和神经病变,局部血液循环较差,感觉神经也可能受损,所以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可能不典型,疼痛感觉可能相对不明显,但感染容易扩散,病情进展可能较快。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骨髓炎时,可能仅表现为足部轻度的肿胀,疼痛不剧烈,但感染可能迅速向周围组织蔓延,导致严重后果,需要特别注意控制血糖并积极治疗骨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