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什么病
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疾病,称风疹块,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机制涉免疫与非免疫因素,临床表现为皮肤现风团、伴瘙痒,分急性和慢性,诊断依临床表现等,治疗找病因、用抗组胺药等,预防避诱因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中,Ⅰ型变态反应较为常见,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从而导致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引发荨麻疹的症状。非免疫性因素则包括物理因素(如寒冷、炎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内科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这些因素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荨麻疹发生。
临床表现
症状特点: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轻重不一。
临床类型
急性荨麻疹:起病较急,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以上。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有的患者病情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皮肤上出现风团,伴明显瘙痒,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再结合发病情况等一般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补体、自身抗体检测等,以协助寻找病因。
鉴别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损害往往是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顶端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躯干,瘙痒较剧烈,病程较长;还需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一般无瘙痒的风团。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应寻找病因,并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等诱因。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情况,需立即进行抢救,如使用肾上腺素等。
预防:应注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对某些食物过敏者应避免食用相关食物;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等刺激;保持生活规律,适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荨麻疹较为常见,病因可能与感染、食物过敏等关系密切。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发病前后的饮食、接触史等,以便协助医生寻找病因。同时,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搔抓后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
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时,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等有关。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某些药物的代谢可能受到影响。同时,老年人感觉相对迟钝,瘙痒时可能搔抓不及时或力度不够,但仍需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因搔抓引起皮肤损伤。
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需注意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或刺激物,防止荨麻疹反复发作。例如,接触橡胶制品的工人,若对橡胶过敏,应尽量避免接触橡胶相关产品,以减少荨麻疹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