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的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常见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迁延或无急性病史引起,病因包括胆囊结石、细菌感染、排空障碍等,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表现,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有指征及方式,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可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进食、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预防。
一、慢性胆囊炎的定义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胆囊炎病史,是胆囊的常见疾病之一。
二、慢性胆囊炎的病因
1.胆囊结石:约90%-95%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结石可引起胆囊黏膜损伤、胆汁排出不畅等,长期刺激胆囊导致慢性炎症。
2.细菌感染:肠道细菌可经胆道逆行感染胆囊,或血行感染胆囊,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3.胆囊排空障碍:如胆囊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可导致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慢性炎症。
三、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常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腹痛,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消化不良:可出现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与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泄异常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2.体征:部分患者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Murphy征可呈阳性(检查者将左手放在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四、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腹痛的特点、发作频率、诱发因素等病史。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右上腹有无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有轻度白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当合并胆管炎时可出现胆红素、转氨酶升高等。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增大,胆囊内结石等情况。
CT及MRI检查:对诊断慢性胆囊炎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五、慢性胆囊炎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进食高脂、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减少胆囊收缩,缓解症状。对于肥胖患者,应控制体重,减轻胆囊负担。
药物治疗:可使用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囊炎症。对于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促进消化的药物。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者,一般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此外,对于胆囊壁增厚明显、怀疑恶变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六、不同人群慢性胆囊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胆道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手术治疗需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2.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患慢性胆囊炎时,需注意在妊娠期间胆囊炎的发作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胆囊炎发作可能更为频繁或症状更严重。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妊娠因素,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3.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胆囊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非手术治疗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七、慢性胆囊炎的预防
1.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囊疾病的发生风险。
2.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可减少胆汁淤积的发生。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积极治疗胆囊结石、肠道感染等相关疾病,可预防慢性胆囊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