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治疗
佝偻病患儿需进行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维生素D补充有剂量与途径要求及作用机制,钙剂补充要考虑选择、剂量及与维生素D协同作用,已有骨骼畸形者可康复治疗并定期监测,早产儿、母乳喂养儿及有基础疾病患儿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维生素D补充
1.剂量与途径:对于佝偻病患儿,需补充维生素D。一般来说,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国际单位/天,3个月后改为400国际单位/天。可通过口服维生素D制剂来补充,也可通过增加日光照射,因为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可合成维生素D,一般建议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1-2小时,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晒伤。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因户外活动受限更依赖维生素D补充,而对于有皮肤疾病影响维生素D合成的患儿则需更积极补充。
2.作用机制: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维持血钙、血磷的正常水平,从而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骼的钙化过程,引发佝偻病。不同年龄的患儿对维生素D的需求因生长发育速度不同而有差异,婴儿期生长迅速,对维生素D的需求相对较多。
二、钙剂补充
1.钙剂选择与剂量:在补充维生素D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钙剂。对于佝偻病患儿,钙剂的补充需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可选择元素钙含量合适的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等。对于6个月以内婴儿,每日元素钙摄入量约为200-260毫克;6个月以上婴儿及儿童,每日元素钙摄入量约为500-1000毫克。年龄较小的婴儿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选择钙剂时要考虑其口感和溶解性,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2.与维生素D的协同作用:钙的吸收依赖于维生素D,补充钙剂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能更好地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有助于骨骼的钙化,改善佝偻病症状。不同年龄段患儿对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比例不同,婴儿期生长发育快,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都相对较高,需要合理搭配补充。
三、康复治疗与监测
1.康复治疗方法:对于已有骨骼畸形的佝偻病患儿,可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如按摩、主动或被动运动等,帮助改善骨骼畸形。例如对于有轻度鸡胸的患儿,可通过呼吸运动训练等方法进行康复。不同年龄患儿的骨骼畸形情况不同,康复治疗的方法和强度也需相应调整,年龄较小的患儿康复治疗更注重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2.定期监测: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儿的血生化指标,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以及骨骼X线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一般每1-3个月监测一次血生化指标,每3-6个月进行一次骨骼X线检查。通过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不同年龄患儿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监测的频率和具体指标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婴儿期生长快,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血生化指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先天储备不足,更容易发生佝偻病,需更早、更积极地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且补充剂量相对足月儿更高。在补充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其血钙、血磷等指标,因为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钙、磷代谢的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血钙波动等情况。
2.母乳喂养儿: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需注意额外补充维生素D。同时,母亲的饮食也会影响母乳中钙、维生素D的含量,母亲应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通过母乳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年龄较小的母乳喂养婴儿在补充维生素D时要注意制剂的合适剂量和服用方法,避免出现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3.有基础疾病患儿: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等影响钙、维生素D吸收的基础疾病的佝偻病患儿,在治疗佝偻病时,除了补充常规剂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外,可能还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以提高钙、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例如患有慢性腹泻的患儿,在补充钙、维生素D的同时,需积极治疗腹泻,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同基础疾病对钙、维生素D吸收的影响机制不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