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牙周炎怎么回事
急性牙周炎是由牙周袋内细菌感染引发的牙周组织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和局部刺激因素,临床表现有牙龈症状、疼痛、牙周袋溢脓、牙齿松动等,诊断靠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局部和全身治疗,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控制基础疾病
一、急性牙周炎的定义
急性牙周炎是一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牙周袋内的细菌感染引发,会导致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细菌感染:牙菌斑中的特定致病菌是主要诱因,例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这些细菌在牙周袋内大量繁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牙周组织炎症急性发作。不同年龄人群因口腔卫生维护情况不同,细菌感染风险有差异,儿童若口腔卫生差,也可能因细菌滋生引发急性牙周炎;成年人长期吸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更易受到细菌感染影响。
2.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长期存在的牙石会增加急性牙周炎的发病几率,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牙石形成速度不同,爱吃甜食、口腔清洁不彻底的人群牙石形成较快。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塞在牙缝中,容易滋生细菌,刺激牙周组织,引发急性炎症,例如长期咀嚼过硬食物导致食物嵌塞的人群,患急性牙周炎风险相对较高。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炎症,有佩戴假牙习惯的人群需注意修复体的适配性,若修复体不合适则易引发急性牙周炎。
三、临床表现
1.牙龈症状:牙龈红肿明显,质地松软,触碰易出血,年龄较小的儿童牙龈较为娇嫩,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女性在生理期时,由于激素变化,牙龈对炎症的敏感性可能增加,红肿出血情况可能更显著。
2.疼痛:患者可感到牙齿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跳痛、胀痛等,疼痛程度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异,生活方式中压力大的人群可能对疼痛更敏感,感觉疼痛更强烈。
3.牙周袋溢脓:牙周袋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伴有口臭,长期患有牙周炎的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臭问题可能更严重。
4.牙齿松动:炎症累及牙周膜和牙槽骨时,牙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老年人牙槽骨本身有生理性萎缩,牙齿松动情况可能相对更易出现。
四、诊断方法
1.口腔检查: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有无肿胀出血等情况;探诊检查牙周袋的深度、有无溢脓等;叩诊判断牙齿的松动度及叩痛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口腔检查时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多安抚才能完成详细检查。
2.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显示牙槽骨的吸收情况,帮助判断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牙槽骨吸收可能进展更快,X线片表现会有相应特征。
五、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清除局部刺激因素:通过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方法去除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物,恢复牙周组织的健康状态,不同患者对洁治、刮治的耐受程度不同,敏感人群可能需要在治疗前采取适当镇痛措施。
切开引流:若牙周袋有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排出脓液,缓解疼痛,引流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促进创口愈合。
2.全身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可能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例如针对特定致病菌选用合适抗生素,但要避免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六、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
正确刷牙:每天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不同年龄人群刷牙方法需适当调整,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学习正确刷牙。
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减少局部刺激因素,成年人可根据牙齿缝隙情况合理使用牙线或间隙刷,保持口腔清洁。
2.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治,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老年人由于口腔组织退行性变,更应定期检查,早期发现牙周炎等问题并干预。
3.控制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炎易反复发作且病情更难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