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感染怎么办
上尿路感染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诊断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成年有膀胱刺激征等,儿童不典型;实验室检查有尿常规、尿细菌学、血常规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和抗感染治疗(经验性用药及据药敏调整)。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卫生、避免憋尿)和基础疾病管理。特殊人群中孕妇用药需谨慎,老年人病情进展快要监测,儿童遵儿科原则护理。
一、上尿路感染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成年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可伴有腰痛、肾区叩击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对于女性患者,性生活相关的上尿路感染较为常见,与女性尿道短、直且靠近肛门的解剖结构有关;男性患者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也易引发上尿路感染。
儿童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等全身症状,而尿路刺激症状相对不明显。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血尿,尿中白细胞酯酶阳性,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部分患者可出现蛋白尿。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为尿路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发现细菌生长则可确诊。
血常规:成年患者急性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儿童患者血常规变化也较为明显,感染严重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也会升高。
二、上尿路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成年患者一般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患者则需根据年龄保证相应的休息时间,以利于身体恢复。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刷尿道的作用,成年患者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通过增加排尿次数来促进细菌及炎症物质的排出,儿童患者也应适当增加饮水量,但需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
2.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用药:在尿细菌培养结果回报前,根据感染的可能病原菌选用抗生素。对于成年非复杂性上尿路感染,一般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等)、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或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等)。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需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软骨发育的喹诺酮类药物。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确保抗感染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
三、上尿路感染的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
卫生习惯:保持会阴部清洁,成年女性应注意性生活前后的外阴清洁,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可减少细菌进入尿道引发感染的机会;儿童患者要注意勤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避免憋尿:无论是成年还是儿童,都应避免长时间憋尿,及时排尿可有效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成年患者每2-3小时应排尿一次,儿童患者根据年龄定时排尿。
2.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存在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的成年患者,如前列腺增生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解除梗阻,降低上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儿童患者若存在泌尿系统畸形等基础疾病,应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孕妇发生上尿路感染时,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治疗需更加谨慎。抗生素的选择要兼顾胎儿的安全,应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同时,孕妇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定期进行产检及尿常规等检查,监测病情进展。
2.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较弱,发生上尿路感染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体温及尿路刺激症状等变化。在抗感染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3.儿童
儿童在治疗上尿路感染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护理方面要更加细致,关注儿童的排尿情况、体温变化等,保持儿童会阴部清洁,按照医嘱准确给药,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