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腹泻是什么原因
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道菌群失调、食物不耐受或过敏、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胰腺疾病),不同原因导致腹泻的机制和表现各有不同。
一、肠道感染
1.细菌感染:
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感染相关细菌,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发生,儿童因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是重要诱因,病史方面若有食用不洁食物史需高度警惕。科学研究表明,细菌感染肠道后会释放毒素等物质刺激肠道黏膜,使其分泌增多、蠕动加快,从而引发腹泻症状。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常见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引起腹泻,表现为水样便等。诺如病毒也可导致腹泻,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在集体生活场所易暴发流行。病毒感染肠道后会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导致腹泻发生,生活中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等是感染途径。
二、肠道菌群失调
1.原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导致腹泻。例如,患者因其他疾病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时,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年龄因素方面,婴幼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更容易出现失调;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菌群也相对不稳定。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精神压力过大等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腹泻。
2.机制:
正常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有益菌能抑制有害菌生长、参与营养物质代谢等。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大量繁殖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
三、食物不耐受或过敏
1.乳糖不耐受:
部分人群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正常消化乳糖,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会出现腹泻等症状。以儿童较为常见,一些成年人因肠道功能变化也可能出现。生活中食用牛奶、奶酪等富含乳糖的食物后容易诱发,病史中若有食用相关食物后出现腹泻的情况需考虑乳糖不耐受可能。科学研究发现,乳糖不耐受者摄入乳糖后,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气体等,刺激肠道引起腹泻。
2.食物过敏:
对某些食物如海鲜、坚果等过敏的人群,食用后可引发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泻,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食物中的过敏原过度反应,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等,引起腹泻等症状。
四、肠道疾病
1.炎症性肠病:
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经常腹泻,还可能伴有腹痛、便血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至中年,病因与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道黏膜受损,影响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从而引起腹泻,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2.肠易激综合征: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发病与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腹泻为突出表现,情绪紧张、压力大等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其发病机制涉及肠道感觉过敏、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等,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
五、其他系统疾病影响
1.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包括肠道蠕动也会加快,从而引起腹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患者除了腹泻外,还可能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肠道,使肠道蠕动亢进,导致食物通过肠道时间缩短,吸收不完全,引起腹泻,通过检查甲状腺功能可明确诊断。
2.肝胆胰腺疾病:
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等,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腹泻。例如,慢性胰腺炎时,胰腺分泌的胰酶减少,影响脂肪等的消化,可引起脂肪泻。这些疾病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受损,对食物的消化分解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腹泻症状,需要结合相关检查明确原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