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与结肠炎的区别
克罗恩病是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累及全层,呈节段性分布,有铺路石样黏膜等病理特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及全身、肠外表现,内镜呈节段性铺路石样等,治疗用多种药物,手术复发率高;结肠炎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局限大肠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分布,有黏膜充血等病理表现,表现为腹泻等消化道及全身、肠外表现,内镜呈弥漫性充血等,治疗用多种药物,严重时手术,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特点。
一、疾病定义与病理特征
1.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可累及胃肠道全层,从口腔至肛门各部位均可发病,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其病理特点为肠道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可见非干酪性肉芽肿,病变多穿透肠壁全层导致瘘管形成。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与女性发病无显著绝对差异,生活方式方面,吸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克罗恩病家族史者病史风险相对更高。
2.结肠炎: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病理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有糜烂及浅溃疡等,好发于20-4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吸烟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可能有一定影响,有溃疡性结肠炎家族史者病史相关风险提升。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克罗恩病:
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后可缓解。腹泻早期为间歇性发作,后期可呈持续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或黏液。还可出现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质地中等,有压痛。
全身表现:可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热,少数呈高热。还可出现营养障碍,如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患者可影响生长发育。
肠外表现:可伴有口腔黏膜溃疡、关节炎、结节性红斑、葡萄膜炎等肠外表现。
2.结肠炎:
消化道症状:腹泻为主要症状,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粪便多混有黏液、脓血。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还可出现里急后重。
全身表现:发热相对少见,若出现多为中低度热,也可出现营养障碍相关表现,如消瘦、贫血等,儿童患者同样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肠外表现:可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前葡萄膜炎等肠外表现,但相对克罗恩病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
三、影像学及内镜表现区别
1.克罗恩病:
内镜表现:内镜下可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可见纵行溃疡、裂隙状溃疡,病变之间黏膜正常。
影像学表现:钡剂灌肠可见病变肠段呈跳跃征,肠管狭窄,近端肠管扩张;腹部CT或MRI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腹腔脓肿、瘘管形成等表现。
2.结肠炎:
内镜表现:内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有糜烂及浅溃疡,溃疡多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重者可出现大片溃疡。
影像学表现:钡剂灌肠可见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改变;腹部CT或MRI可见肠壁增厚,但一般无肠腔狭窄呈跳跃征表现,腹腔脓肿、瘘管形成相对克罗恩病少见。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克罗恩病: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等情况的患者,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2.结肠炎:治疗目标也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药物治疗主要有氨基水杨酸制剂(如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多为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肛门小袋吻合术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要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老年患者治疗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等全身状况,药物剂量需适当调整,避免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或哺乳期,治疗药物的选择要权衡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