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什么意思
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等,有内在和外在发病原因,诊断靠病史和表现等,治疗需去除诱因及药物,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并注意生活习惯等
发病表现
皮肤表现:典型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风团,这些风团通常突然发生,大小和形态各异,颜色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发作时伴有剧烈瘙痒。风团一般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病情反复发作。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发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和成人在皮肤表现上基本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瘙痒时的表现可能更易通过搔抓等行为体现。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时,可能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
发病原因
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是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发生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一些系统性疾病,像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伴发荨麻疹。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遗传易感性不同,儿童可能因遗传自父母的过敏体质相关基因而更容易发病。
外在因素:食物是常见诱因,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动物性蛋白,或者草莓、芒果、番茄等植物性食物,还有某些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引发荨麻疹。药物也是常见诱因,比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也可导致荨麻疹。接触物如某些植物、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引起接触性荨麻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增加荨麻疹发病风险;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诱发荨麻疹。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包括发病前的接触史、饮食情况、用药情况、感染情况等,再结合典型的皮肤表现,如风团的特征、发作及消退特点等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过敏原检测等,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荨麻疹,过敏原检测能明确可能的致敏原,指导避免接触。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需注意的细节不同,儿童由于表达能力和配合度问题,病史采集可能需要更依赖家长的描述,过敏原检测对于儿童来说,皮肤点刺试验相对安全且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儿童的耐受情况。
鉴别诊断: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发生于儿童,损害往往是纺锤形的风团样丘疹,顶端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瘙痒较剧烈但一般无全身症状。还需与荨麻疹性血管炎鉴别,荨麻疹性血管炎的风团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病理检查有特异性表现。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是去除诱因,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的,应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若是药物引起的,应停用相关药物等。药物治疗方面,抗组胺药物是常用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差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合适剂量,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等器官有较大影响的不恰当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抗组胺药物。
预防: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明确对花粉过敏的人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等;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注意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特殊人群如儿童,家长要注意其衣物选择,尽量穿着棉质宽松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老年人要注意自身基础疾病的控制,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同时用药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