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治疗之后耳鸣
突发性耳聋治疗后仍有耳鸣与神经机制(如内耳结构受损致神经纤维异常放电、神经递质失衡)和中枢可塑性改变(中枢听觉系统重组致大脑对听觉信息处理异常)相关,常见治疗措施有药物辅助(改善微循环的银杏叶制剂、神经营养的甲钴胺等)、声治疗(背景声治疗用白噪音掩蔽、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改变错误认知、联合专业心理疏导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关注行为变化、避免嘈杂等;老年人要考虑整体状况、调节声治疗音量、给予关心陪伴;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控制基础疾病并综合考虑治疗措施耐受性。
一、突发性耳聋治疗后耳鸣的可能机制
突发性耳聋治疗后仍有耳鸣可能与以下机制相关。从神经机制来看,突发性耳聋导致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等结构受损,神经纤维的异常放电可能持续存在,即使耳聋症状有所改善,这种异常放电仍可引发耳鸣。例如,相关研究发现,内耳受损后神经递质失衡,如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改变,会影响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进而导致耳鸣的产生。从中枢可塑性角度,外周听觉器官的损伤可引起中枢听觉系统的重组和可塑性改变,大脑皮层对听觉信息的处理发生异常,对原本正常的听觉传入信号产生过度感知或错误感知,从而出现耳鸣症状。
二、治疗突发性耳聋后耳鸣的常见措施
(一)药物辅助
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能对耳鸣有一定作用,比如银杏叶制剂,其通过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受损的内耳组织提供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有助于缓解耳鸣。有研究表明,银杏叶制剂能增加内耳血流灌注,改善内耳的代谢环境,对部分突发性耳聋后耳鸣患者有一定疗效。还有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它参与神经元的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能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对于因神经受损导致的耳鸣可能有帮助。
(二)声治疗
1.背景声治疗:利用特定频率和强度的背景声音来掩蔽耳鸣。例如,白噪音治疗仪可以产生类似自然界的白噪音,如流水声、风声等,通过掩盖耳鸣声,使患者感觉耳鸣减轻。研究显示,一定时间的背景声治疗能改变大脑对耳鸣的感知,长期坚持可帮助患者适应耳鸣,降低其对生活的影响。
2.音乐疗法:合适的音乐也可用于耳鸣的治疗。选择节奏舒缓、旋律柔和的音乐,让患者聆听,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耳鸣带来的不适。音乐疗法能调节患者的情绪,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往往会加重耳鸣的感知。
(三)心理干预
突发性耳聋后耳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耳鸣。所以心理干预很重要。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错误认知,减少对耳鸣的过度关注。例如,让患者认识到耳鸣虽然存在,但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通过调整心态来降低耳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于一些情绪明显焦虑抑郁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联合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或药物辅助心理治疗。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突发性耳聋治疗后出现耳鸣,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更加关注儿童的行为变化。要避免儿童处于过度嘈杂的环境,减少对耳鸣感知的刺激。同时,要保证儿童的休息和营养,促进身体恢复。在声治疗方面,应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轻柔声音进行掩蔽或音乐疗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有潜在影响的不恰当声音刺激。
(二)老年人
老年人突发性耳聋后耳鸣,要注意其身体的整体状况,因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药物使用上,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来辅助治疗耳鸣。声治疗时要注意音量的调节,不宜过大,以免对老年人本就相对脆弱的听力造成进一步损伤。心理干预方面,要多给予老年人关心和陪伴,帮助其缓解因耳鸣产生的孤独、焦虑等情绪。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突发性耳聋后耳鸣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耳鸣的治疗。例如,控制好血压、血糖水平,因为血压、血糖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进而加重耳鸣。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各种治疗措施的耐受性,如药物治疗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