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什么病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少见的膀胱炎性病变,由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和增殖性病变引起,病因包括感染、梗阻等因素,临床表现有排尿异常、血尿等,诊断靠膀胱镜检查、病理活检等,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男性有不同情况,需明确病因、及时诊断治疗及个性化处理以助康复。
一、病因
1.感染因素:长期的膀胱感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可能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会引起膀胱黏膜的反复炎症刺激,进而促使上皮细胞发生化生等改变,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
2.梗阻因素:尿路梗阻,如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不畅,使膀胱内压力增高,膀胱黏膜受到尿液中有害物质的长期刺激,也可能引发腺性膀胱炎。例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因排尿困难,尿液在膀胱内潴留时间延长,膀胱黏膜长期处于不良刺激环境中,易诱发腺性膀胱炎。
3.其他因素:膀胱结石、膀胱外翻等先天性畸形以及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因素,也可能与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二、临床表现
1.排尿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这是因为膀胱黏膜受病变影响,敏感性增高,导致排尿次数增多,且有急迫感和疼痛感。例如,部分患者每天排尿次数可达十余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病变的膀胱黏膜容易出血,从而导致尿液中出现红细胞。
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在排尿后疼痛可能略有缓解,但总体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身体舒适度。
三、诊断方法
1.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膀胱黏膜有片状或岛屿状的滤泡样、绒毛样或乳头样突起等异常表现。
2.病理活检:在膀胱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腺性膀胱炎的金标准。病理表现为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伴有鳞状上皮或肠上皮化生等改变。
3.尿液检查:可进行尿常规检查,了解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膀胱炎症等情况,但不能单独依靠尿液检查确诊腺性膀胱炎。
四、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控制尿路感染,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来缓解膀胱感染症状。但保守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病变可能会进展。
2.手术治疗:
经尿道电切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适用于病变局限的患者。通过电切镜将膀胱内的病变组织切除,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膀胱镜,因为存在复发的可能。
膀胱部分切除术:对于病变范围较广、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恶变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膀胱部分切除术。但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需要注意膀胱功能的恢复等问题。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患者:儿童腺性膀胱炎较为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相关。在诊断时需要特别仔细,因为儿童的膀胱黏膜相对娇嫩,检查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和治疗方式。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在治疗腺性膀胱炎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术后需要更加注意伤口的愈合情况,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恢复;对于合并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对前列腺增生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处理。
3.女性患者:女性由于尿道较短等生理特点,相对男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女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以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几率,从而间接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可能。
4.男性患者:男性患者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尿路梗阻因素,是腺性膀胱炎的高危人群。男性患者需要关注自身排尿情况,若出现排尿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处理尿路梗阻问题,预防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和进展。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膀胱病变,通过明确病因、及时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关注不同特殊人群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