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和咽喉炎的区别有哪些
扁桃体炎与咽喉炎在解剖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解剖部位上扁桃体炎主要指腭扁桃体炎症,咽喉炎是咽部黏膜等炎症;病因方面扁桃体炎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咽喉炎病因多样;临床表现扁桃体炎全身症状明显、咽痛重,咽喉炎全身症状轻、咽部不适为主;诊断方法上扁桃体炎靠体格检查结合血常规,咽喉炎靠体格检查及相关特殊检查;治疗原则上扁桃体炎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反复发作者可考虑手术,咽喉炎病毒感染对症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反流性咽喉炎抑制胃酸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解剖部位差异
扁桃体炎: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通常所说的扁桃体炎主要指腭扁桃体的炎症。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两侧,是淋巴组织构成的器官。儿童时期腭扁桃体较为发达,随着年龄增长,到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当发生扁桃体炎时,患者可自觉扁桃体区域不适,检查可见腭扁桃体充血、肿大,甚至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咽喉炎:咽喉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可累及咽部淋巴组织。咽部范围较广,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咽位于鼻腔后方,口咽在腭扁桃体所在区域往下,喉咽连接喉腔。咽喉炎时,患者咽部黏膜可出现充血、肿胀等表现,有时可见淋巴滤泡增生等情况。
二、病因方面
扁桃体炎:主要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也可引起。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劳累等情况,存在于扁桃体隐窝内的病原体大量繁殖,引发扁桃体炎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成人更容易患扁桃体炎,且反复的扁桃体炎可能与扁桃体隐窝内长期存在的病原体感染有关。
咽喉炎:病因较为多样。感染因素方面,病毒如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都可引起。另外,环境因素也是重要原因,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吸入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粉尘等,可刺激咽部黏膜引发炎症;用声过度,如教师、歌手等职业用声人群,长时间高强度用声易导致咽部黏膜受损,引发咽喉炎;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至咽部,刺激咽部黏膜,也可引起反流性咽喉炎。
三、临床表现差异
扁桃体炎: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儿童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寒战、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主要为咽痛,吞咽时疼痛加剧,疼痛可放射至耳部。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表面有白色或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融合成伪膜状,但伪膜不易擦去,若强行擦去,可见扁桃体表面有出血点。
咽喉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成人患者多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如咽部干燥、发痒、灼热、疼痛等,疼痛程度相对扁桃体炎较轻。有时可伴有咳嗽,一般为干咳。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有时可见黏液分泌物附着。反流性咽喉炎患者可能还伴有反酸、烧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四、诊断方法差异
扁桃体炎: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医生观察扁桃体的外观,如大小、颜色、有无分泌物等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可结合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
咽喉炎:体格检查时观察咽部黏膜情况,必要时可进行间接喉镜检查,查看喉咽部情况。对于怀疑反流性咽喉炎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胃镜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情况。
五、治疗原则差异
扁桃体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等(具体抗生素根据病情及药敏试验选择)。同时,要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对于反复发生的扁桃体炎,尤其是影响呼吸、吞咽或怀疑引起全身并发症的患者,在炎症消退后可考虑行扁桃体切除术。儿童患者在考虑手术时需谨慎评估,因为扁桃体是儿童时期重要的免疫器官,3岁以下儿童扁桃体免疫功能较为活跃,一般不轻易行扁桃体切除术。
咽喉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一般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含漱液漱口(如复方硼砂含漱液)缓解咽部不适,适当休息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可使用抗生素。对于反流性咽喉炎,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餐后立即平卧,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