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尿路感染怎么回事
经常尿路感染的原因包括女性生理结构因素、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良生活习惯;相关检查有尿常规检查、尿细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方面、生活习惯方面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需从多方面预防和应对经常尿路感染问题。
一、经常尿路感染的原因
(一)女性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更容易由尿道上行进入膀胱引发感染。例如,成年女性尿道长度约3-5厘米,相比男性尿道(约18-20厘米)短很多,这使得细菌更易入侵。在性生活中,可能会将周围细菌挤入尿道,增加感染风险,尤其在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时更易频繁发病。
(二)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
1.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情况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残留尿液中滋生繁殖,引发尿路感染且易反复。比如尿路结石会阻碍尿液正常流动,使局部细菌难以被冲刷排出,长期存在就容易经常发生感染。
2.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会将细菌带至泌尿系统上方,增加感染机会,儿童相对更易出现这种结构异常情况从而频繁尿路感染。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
1.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且患者自身免疫力往往下降,容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频繁遭受尿路感染。
(四)不良生活习惯
1.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滋生,增加尿路感染几率。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以保证充足尿量来冲洗尿道。
2.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清洁不到位,细菌容易附着并侵入尿道引发感染。例如不勤换内裤、不经常清洗外阴等情况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二、经常尿路感染的相关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蛋白可能阳性等情况,帮助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一般白细胞计数增多提示有炎症反应,若见到白细胞酯酶阳性等指标也支持尿路感染的诊断。
(二)尿细菌学检查
1.清洁中段尿培养:能明确是否有细菌生长以及细菌的种类,从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通常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为尿路感染,但对于症状不典型者,菌落计数在10-10CFU/ml之间也需结合临床判断。
2.尿涂片镜检细菌:可以快速初步判断尿液中是否有细菌存在,通过革兰染色等方法观察细菌形态。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能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结石、梗阻、畸形等情况。比如可以发现肾脏有无积水、结石的位置等,对于排查尿路梗阻等导致反复感染的因素有重要意义。
2.静脉肾盂造影:对于一些复杂的尿路感染情况,可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发现隐蔽的尿路畸形等问题。
三、经常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1.女性要注意会阴部清洁,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保持会阴部干燥,性生活前后都要注意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入侵机会。
2.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的内裤,避免穿着紧身化纤内裤,以降低局部细菌滋生的环境。
(二)生活习惯方面
1.保证充足饮水,每日饮水量维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多排尿,通过尿液冲刷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的时间。
2.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长时间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频率。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
2.儿童: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尿布等,对于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儿童,需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定期随访和相应处理,预防反复尿路感染。
3.老年人: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适当增加饮水量,对于有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问题的老年人,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降低尿路感染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