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怎么回事
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主观感觉声音,耳聋是不同程度听力下降。其常见原因有年龄因素致听觉器官退行性变、噪声暴露损伤内耳毛细胞、耳部疾病如中耳炎、梅尼埃病、心血管疾病影响内耳血液供应、药物因素具耳毒性等。危害包括影响生活质量致社交沟通及心理问题,对儿童影响语言认知发展,对老年人加重生活不便致孤独封闭。预防措施有避免噪声暴露、合理用药、控制基础疾病,早期干预是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耳鸣耳聋的定义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主观上感觉的声音;耳聋则是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二、常见原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听觉器官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内耳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会逐渐减少,听觉中枢的功能也会减退,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耳鸣耳聋情况。例如,有研究显示,65-75岁人群中耳鸣耳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二)噪声暴露
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噪声会损伤内耳的毛细胞。毛细胞是感受声音的重要细胞,受损后会影响声音的传导和感知,从而导致耳鸣耳聋。例如,长期在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工作的人群,耳鸣耳聋的发病风险比在噪声环境较低的人群高很多。
(三)耳部疾病
1.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炎症长期刺激会影响中耳的传音结构,如鼓膜、听小骨等,导致听力下降,同时也可能伴随耳鸣症状。
2.梅尼埃病:该病的病理基础是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内耳微循环障碍等因素相关。
(四)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内耳动脉,当心血管疾病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时,内耳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内耳血管受到的压力和损伤会增加,耳鸣耳聋的发生几率也会升高。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某些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等)。这些药物可能损伤内耳的毛细胞或听神经,从而引起耳鸣耳聋。儿童由于其听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耳毒性药物更为敏感,使用此类药物时需格外谨慎。
三、耳鸣耳聋的危害
(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耳鸣耳聋会影响患者的communication能力,导致其在社交场合中难以正常交流,进而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例如,耳鸣患者可能会因为持续的耳鸣声而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如此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1.儿童:儿童处于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耳鸣耳聋会严重影响其语言发育和认知能力发展。如果儿童出现耳鸣耳聋,不能及时得到干预,可能会导致其语言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听力就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耳鸣耳聋会进一步加重其生活不便,影响其与外界的沟通,使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封闭,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四、预防与早期干预
(一)预防措施
1.避免噪声暴露:在工作或生活中,尽量减少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的时间,若无法避免,可佩戴防护耳塞等防护用品。例如,在工厂工作的人员应正确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耳塞。
2.合理用药:使用可能具有耳毒性的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关注用药后的耳部反应。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
3.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定期进行体检,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从而减少对内耳血液供应的影响。
(二)早期干预
如果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等情况,应尽早到医院就诊。通过听力检查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对于一些可治疗的病因,如早期的中耳炎等,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例如,一旦发现儿童有听力异常表现,应立即带其到耳鼻喉科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干预,最大程度减少对儿童听力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