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一组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的综合征,病因有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及伴随症状,诊断包括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康复治疗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及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患儿家长要关爱耐心配合康复治疗,社会应提供支持保障。
一、脑瘫的定义
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病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二、脑瘫的病因
1.产前因素: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孕妇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有害化学物质,或者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增加胎儿患脑瘫的风险。例如,孕妇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导致胎盘血流减少,胎儿脑部供血不足,影响脑部正常发育。
2.产时因素:分娩过程中出现胎儿窘迫,如脐带绕颈时间过长、胎盘早剥等情况,会使胎儿脑部缺氧,进而引发脑瘫;早产也是产时的重要危险因素,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脑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导致脑瘫。
3.产后因素:新生儿出生后发生重度黄疸,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胆红素可能进入脑部,损伤神经细胞;新生儿期发生颅内出血,如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会破坏脑部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脑瘫的发病几率。
三、脑瘫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患儿运动发育落后,比如正常婴儿3个月时能抬头,而脑瘫婴儿可能3个月时还不能抬头;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者肌张力减低,肢体松软;姿势异常,常见的有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动作,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呈现特殊的姿势,如尖足、剪刀步等。
2.伴随症状:多数脑瘫患儿伴有智力低下,约2/3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据统计,约30%-50%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或失语等;视力、听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如出现斜视、听力减退等情况。
四、脑瘫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围生期情况以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疾病史等。例如了解母亲孕期是否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情况,新生儿出生时是否有窒息、早产等情况。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和运动发育等情况。通过观察患儿抬头、坐、爬、站、走等运动发育里程碑的达成情况,以及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是否存在病理反射等,来初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3.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有助于发现脑部是否存在发育畸形、出血、缺血等病变;脑电图检查可以了解患儿是否合并癫痫,以及脑部的电活动情况。
五、脑瘫的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运动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粗大运动训练和精细运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主要针对大肌肉群的运动,如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的训练;精细运动训练则针对手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取等训练,通过反复的训练来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
2.作业疗法:主要是让患儿参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漱等,训练患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儿的生活独立性。
3.言语治疗: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言语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和表达训练等,帮助患儿改善语言功能。
4.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康复辅助器具,如矫形器、轮椅等,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姿势,辅助患儿进行运动,提高生活质量。
六、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患儿家长: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耐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按照康复治疗师制定的方案坚持为患儿进行训练。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的康复过程可能会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心理压力,家长要及时调整心态,为患儿营造一个积极的康复环境。
2.社会层面: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如建立康复机构,为脑瘫患儿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在公共设施方面,要考虑到脑瘫患儿的特殊需求,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方便患儿出行,让患儿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