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真菌感染
口腔真菌感染是由真菌侵犯口腔黏膜引起的疾病,有口腔黏膜改变、局部不适等表现,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口腔局部环境改变、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强免疫力预防,治疗常用制霉菌素等抗真菌药物
一、口腔真菌感染的定义
口腔真菌感染是由真菌侵犯口腔黏膜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致病真菌有白色念珠菌等。
二、口腔真菌感染的常见表现
1.口腔黏膜改变
可出现白色斑块或斑点,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等部位,斑块不易被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对于儿童而言,若存在口腔真菌感染,可能影响其进食,因为口腔不适会导致孩子拒食或进食时哭闹。不同年龄的人群,由于口腔环境、免疫力等差异,表现可能有一定不同,比如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真菌侵袭,且口腔黏膜相对娇嫩,表现可能更明显。
2.局部不适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口腔内有干涩、疼痛、灼热感等,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可能会加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糖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发生口腔真菌感染,且本身可能存在身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口腔不适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整体健康状况。
三、口腔真菌感染的常见诱因
1.免疫力低下
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真菌的抵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真菌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口腔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之一。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或者因疾病导致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也容易出现口腔真菌感染。
2.口腔局部环境改变
口腔卫生状况差,食物残渣长期残留,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比如不按时刷牙、漱口的人群,口腔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容易被打破,增加了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此外,佩戴义齿的患者,如果义齿清洁不彻底,也容易在义齿与口腔黏膜接触的部位滋生真菌,引发感染。
3.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抑制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从而为真菌的过度生长创造条件。例如一些患者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口腔情况,警惕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
四、口腔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通过直接观察口腔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白色斑块的形态、分布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口腔真菌感染。对于儿童患者,医生会更加仔细地检查口腔各部位,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通过直观的检查来发现病变。
2.真菌学检查
可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明确诊断。还可进行真菌培养,进一步确定真菌的种类,以便针对性地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真菌学检查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患者感染的真菌可能有特殊的类型,通过培养可以准确了解致病真菌情况。
五、口腔真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儿童应在家长帮助下做好口腔清洁,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儿童专用牙膏。老年人如果行动不便,家属应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2.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密切观察口腔情况。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益生菌,以维持口腔及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
3.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使其处于良好控制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等,儿童则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来增强免疫力。
六、口腔真菌感染的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1.抗真菌药物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制霉菌素等。制霉菌素可通过局部应用来抑制真菌生长。对于不同人群,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谨慎考虑,例如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制剂和剂量范围(但不涉及具体剂量指导),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药物时也要注意药物的代谢和不良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