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肾结石怎么办
肾结石的诊断评估包括症状表现(如肾区疼痛、血尿等及不同人群症状差异、高危生活方式)和检查方法(超声、CT、尿液、血液检查);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饮水、药物)和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预防措施包括饮食调整(控制钙、嘌呤、钠盐摄入)和生活方式调整(增加运动、定期体检)。
一、诊断评估
1.症状表现:肾结石患者常见症状有肾区疼痛,可为隐痛或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还可能出现血尿,尿液颜色可呈洗肉水样等,部分患者会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肾结石可能表现为排尿困难、哭闹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疼痛与其他疾病症状混淆需更细致鉴别。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水少、高嘌呤饮食、高钙饮食等人群患肾结石风险高,有既往肾结石病史者复发风险增加。
2.检查方法:常用检查有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肾脏内的结石,能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等;CT检查对肾结石的诊断更精准,能清晰显示结石的形态、大小及所处部位等;尿液检查可了解尿液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情况;血液检查能检测血钙、血磷、尿酸等指标,有助于分析肾结石形成的代谢因素。
二、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饮水治疗:大量饮水是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小结石的排出。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要保证足够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不适;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饮水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使用药物,如存在疼痛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尿酸结石可使用枸橼酸氢钾钠等药物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结石溶解;对于感染性结石可能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但用药需谨慎,尤其儿童要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且注意剂量等。
2.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较小(一般小于2厘米)的肾结石。利用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将结石击碎,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不同年龄患者耐受性不同,儿童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需特别谨慎,要考虑其身体发育情况及对疼痛等的耐受程度;成人进行该治疗时要注意治疗后的观察,如有无血尿加重等情况。
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或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患者。通过经皮肤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利用器械取出结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在病情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手术,且术后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
输尿管镜取石术: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等情况。通过尿道、输尿管插入输尿管镜,找到结石后取出或击碎结石。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操作时可能因生理结构差异有不同注意事项,女性患者要注意避免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进行手术等。
三、预防措施
1.饮食调整:
控制钙的摄入:适当摄入钙,避免过度补钙,高钙饮食会增加肾结石风险,但也不能完全不摄入钙,正常饮食中的钙是人体所需。不同年龄人群钙的摄入有不同标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钙的摄入要充足但要注意方式;老年人要注意钙的合理摄入以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同时降低肾结石风险。
限制嘌呤摄入:减少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类浓汤等高嘌呤食物,因为嘌呤代谢产物是尿酸,高尿酸会增加尿酸结石形成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的人群更要严格限制嘌呤摄入。
控制钠盐摄入: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过多钠盐摄入会增加尿钙排泄,增加肾结石风险。
2.生活方式调整:
增加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也能降低肾结石形成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等;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跑步、跳绳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后的补水等;老年人运动要选择舒缓的方式,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定期体检:有肾结石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肾结石,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不同病史人群体检间隔时间可能不同,有既往肾结石病史者要缩短体检间隔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