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怎么回事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常见慢性疾病,由炎症、过敏、遗传等因素引发,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前鼻镜、鼻内镜、影像学检查诊断,小息肉可药物治疗,大或药物效果不佳者需手术,还可通过积极治疗鼻部炎症、避免接触过敏原等预防,术后要定期复查、保持鼻腔湿润等康复。
一、鼻息肉的定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等区域形成单发或多发的息肉样新生物。
二、鼻息肉的发病原因
1.炎症因素
长期的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是鼻息肉发生的重要诱因。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水肿,局部炎性介质释放,导致黏膜下组织增生,逐渐形成息肉。例如,有研究发现,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鼻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鼻窦炎的人群。炎症持续存在时,黏膜的修复机制失衡,促进了息肉的形成。
感染因素也与鼻息肉相关,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加重鼻腔鼻窦的炎症反应,进一步推动鼻息肉的发展。
2.过敏因素
过敏性鼻炎患者易患鼻息肉。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发鼻黏膜的过敏炎症,导致鼻黏膜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等,长期的过敏炎症过程可促使鼻息肉形成。比如,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在花粉季时,鼻黏膜反复受到过敏原刺激,更容易出现鼻息肉相关症状。
3.遗传因素
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炎症、过敏等刺激的反应性,使得某些人群更容易发生鼻息肉。
三、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1.鼻塞
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呈进行性加重。息肉逐渐增大堵塞鼻腔,导致通气不畅。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音重,睡眠时打鼾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不会准确表达鼻塞症状,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睡眠不安、张口呼吸等情况。
2.流涕
可伴有流涕,多为清水样涕,若合并感染则可为脓涕。不同年龄的患者流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流涕可能更容易被家长忽视或与普通感冒症状混淆。
3.嗅觉减退
息肉阻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对于儿童来说,嗅觉减退可能会影响其对周围环境气味的感知,进而可能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但往往容易被家长忽略。
4.其他
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等症状。如果息肉较大,还可能引起外鼻畸形等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长期鼻息肉存在可能影响面部发育。
四、鼻息肉的诊断方法
1.前鼻镜检查
医生通过前鼻镜可以直接观察到鼻腔内是否有息肉样新生物,了解息肉的大小、部位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耐心。
2.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和鼻窦内部情况,可发现较小的息肉,还能了解息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在儿童检查时,要选择合适尺寸的鼻内镜,操作要尽量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检查有助于明确息肉的范围、是否累及鼻窦等情况。通过CT图像可以看到鼻窦内的病变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鼻息肉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对于较小的息肉,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如布地奈德鼻喷剂等,通过局部抗炎作用减轻鼻黏膜水肿,缩小息肉体积。但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息肉较小、症状较轻的情况。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时,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疗程。
2.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的息肉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在鼻内镜的直视下切除息肉组织,同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手术是治疗鼻息肉的重要手段,但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和继续药物治疗,以降低复发率。儿童患者手术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六、鼻息肉的预防与康复
1.预防
积极治疗鼻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鼻炎、鼻窦炎等。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从而降低鼻息肉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避免长期不良刺激。
2.康复
术后患者要按照医嘱定期复查,清理鼻腔分泌物,防止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洗鼻等方法。儿童患者术后康复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监督患儿按时用药、定期复查,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