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耳聋怎么办
经常耳聋可通过以下措施应对:一是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耳部疾病如耵聍栓塞、中耳炎要分别由专业医生清理耵聍、积极抗感染等治疗,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要严格控制相应病症以改善内耳状况;二是避免接触噪声环境,儿童避免去音量大场所或用防护用具,成年人工作中用防护用品、日常少用高分贝耳机;三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均衡多摄入有益食物,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四是定期耳部检查,儿童从婴幼儿期定期查,成年人有相关情况每年查,老年人每半年查。
一、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耳部疾病相关:
耵聍栓塞:耵聍俗称耳屎,若过多积聚堵塞外耳道可引起耳聋。对于儿童,由于外耳道较窄且皮肤娇嫩,家长要注意避免自行挖耳,若发现儿童有听力下降等表现,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用专门器械清理耵聍。成年人若耵聍栓塞,医生会用合适的方法取出耵聍以恢复听力。
中耳炎:急慢性中耳炎都可能导致耳聋。儿童患中耳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多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蔓延至中耳有关。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需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炎症,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成年人中耳炎也需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炎症控制后听力可能改善。
全身性疾病相关: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时,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耳聋。对于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都要严格控制血压,老年人要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生活中要低盐饮食,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特殊人群可遵医嘱调整),以减少对耳部血液供应的影响。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累及内耳时会导致耳聋。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使血糖稳定在合适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延缓糖尿病性耳聋的进展。
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可使内耳血管狭窄、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耳聋。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改善内耳血液供应。
二、避免接触噪声环境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如避免带儿童去音量过大的娱乐场所,在家庭中使用电器等也要注意控制音量。如果儿童因职业等原因可能暴露于噪声环境,要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具,如儿童专用的隔音耳罩等。
成年人:成年人在工作中若可能接触噪声,如在工厂车间等环境,要按照规定佩戴防护耳塞或耳罩等防护用品。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等,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高,每次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
三、健康生活方式维持
饮食方面:
各年龄段:都要注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维生素B族等对耳部神经有一定保护作用,坚果中富含的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耳部正常功能。老年人可以适当增加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摄入,如深色蔬菜等,以减少自由基对耳部组织的损伤。
作息方面:
所有人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包括耳部的修复和正常功能维持。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婴幼儿可能需要12-16小时左右睡眠;成年人也要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老年人睡眠质量可能相对较差,可通过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等方式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四、定期耳部检查
不同人群检查频率:
儿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应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一般1岁左右可进行首次耳部全面检查,之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耳部发育等方面的问题,如先天性耳部结构异常等,早期干预。
成年人:尤其是有耳部疾病家族史、长期处于噪声环境、患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成年人,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等项目,以便早期发现听力变化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耳部功能逐渐衰退,更要定期进行耳部检查,每半年左右可进行一次听力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耳部出现的问题,延缓耳聋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