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髓炎
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骨骼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包括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感染;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有高热等全身及局部症状,慢性有全身慢性消耗及局部窦道等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上急性需抗生素和手术引流,慢性需手术清除病灶及药物辅助;预后方面急性早期治大多可愈,不及时治可转慢性致严重后果,预防要注意皮肤清洁、正确处理创伤、控糖尿病血糖及老年人护骨防创伤等。
一、病因
1.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病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儿童由于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容易形成血管襻,致使细菌更容易停滞,所以儿童血源性骨髓炎相对常见。成人如果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骼手术等创伤,使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起感染。对于老年人,由于骨骼本身的血运相对较差,且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创伤后发生骨髓炎的恢复相对更慢,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运不良,创伤后发生骨髓炎的几率可能增加。
蔓延性感染:邻近的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蔓延至指骨引起骨髓炎等。
二、临床表现
1.急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急性骨髓炎时,全身症状往往更为明显,高热可能导致惊厥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红肿、发热,压痛明显,肢体活动受限。如长骨骨干的急性骨髓炎,患者患肢不敢活动,有明显的压痛区域。
2.慢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老年人慢性骨髓炎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更容易出现贫血等情况,影响身体恢复。
局部症状:局部皮肤可有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病变部位可触及坚硬的骨性包块,骨骼可能出现变形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骨髓炎时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能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度贫血表现。儿童急性骨髓炎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更具提示意义。
血培养:急性骨髓炎早期血培养可能阳性,可明确病原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但需要注意采血时间,最好在寒战、高热时采血。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改变。对于老年人,X线检查可能需要更仔细观察,因为老年人骨骼本身的变化可能与骨髓炎的表现相混淆。
CT检查:能更早发现骨质破坏、死骨等情况,对于复杂部位的骨髓炎诊断更有价值。
MRI检查:早期即可发现骨髓内的炎症改变,对于判断骨髓炎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急性骨髓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儿童急性骨髓炎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手术治疗:如形成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防止感染扩散。
2.慢性骨髓炎
手术治疗:主要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术等。对于老年人慢性骨髓炎患者,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
药物辅助治疗:可辅助使用一些促进骨骼修复的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
急性骨髓炎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转为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治疗较为困难,容易反复发作,可能影响肢体功能,甚至导致残疾等严重后果。儿童慢性骨髓炎可能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
2.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及时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对于创伤患者,要及时正确处理伤口,防止细菌侵入骨骼。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老年人要注意保护骨骼,预防骨折等创伤,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