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喉炎,吞咽感觉嗓子肿了
反流性咽喉炎是胃内容物反流刺激咽喉致炎症的疾病,吞咽嗓子肿可能因炎症刺激和神经反射,检查有电子喉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非药物干预有生活方式调整(体位、饮食)和体重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反流性咽喉炎的定义与机制
反流性咽喉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咽喉黏膜及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该括约肌功能异常或腹压增高等因素致使其松弛时,胃内酸性物质、胃蛋白酶等就会反流至咽喉,长期刺激可导致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增生等病理改变。
二、吞咽感觉嗓子肿了的可能原因
1.炎症刺激: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患者会感觉嗓子肿了,同时在吞咽时这种不适感会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约70%-80%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存在咽喉部黏膜的炎症改变,炎症状态下黏膜肿胀是常见表现。
2.神经反射:反流物刺激咽喉部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咽喉部的异物感、肿胀感等不适,这种神经反射与反流物的化学刺激以及局部炎症导致的神经敏感性增高有关。
三、相关检查与诊断
1.电子喉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咽喉部黏膜情况,能发现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声带增厚、杓间区水肿等反流性咽喉炎的典型表现,约60%-70%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在电子喉镜下有异常发现,如黏膜红斑、颗粒样改变等。
2.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金标准之一,通过在食管内放置pH电极,连续24小时监测食管pH值变化,可明确有无胃酸反流及反流的程度、频率等,对反流性咽喉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若24小时内食管pH<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比例超过一定数值(如4%),则提示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
3.食管测压: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食管的蠕动功能等,有助于了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对于判断是否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的反流有帮助,约50%-60%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等异常情况。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改变: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尤其是对于夜间症状明显的患者,这种体位改变能有效降低反流物对咽喉的刺激。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及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餐后不宜立即平卧,这些措施可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有研究显示,避免食用上述刺激性食物后,约40%-50%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2.体重管理:肥胖是反流性咽喉炎的一个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患者通过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可降低腹压,减少反流发生的概率。一般建议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范围内,对于BMI超过28kg/m2的患者,减重5%-10%就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反流性咽喉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儿童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反流情况。在护理上要注意避免过度喂养,喂奶后应竖抱拍嗝,睡眠时可适当抬高上半身。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吞咽情况、呼吸情况等,若出现反复咳嗽、吞咽困难等表现要及时就医。儿童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体位调整、合理喂养等,应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反流性咽喉炎时,要更加注重综合评估。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运动不宜过于剧烈,饮食调整要兼顾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同时,老年患者可能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或加重反流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调整用药。
3.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反流情况,进而诱发反流性咽喉炎。妊娠期间体位改变可能受限,可采用少食多餐等方式,分娩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反流情况可能会改善。另外,女性在更年期时,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需要关注咽喉部症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