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并发症有哪些
下肢骨折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关节僵硬。感染因皮肤完整性破坏、细菌易侵入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肢体活动受限、血液高凝等有关,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创伤性关节炎由骨折复位不良致关节面不平整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骨折部位血供不足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关节僵硬因长期固定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1.感染:
发生机制:下肢骨折后,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菌容易侵入伤口。尤其是开放性骨折,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感染风险更高。研究表明,开放性下肢骨折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闭合性骨折。例如,开放性胫骨骨折的感染率可达到一定比例,这与骨折部位的血运情况、污染程度等因素相关。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儿童骨骼生长活跃,但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老年人往往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进一步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运不良,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感染几率。病史方面,若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骨折部位的感染。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发生机制: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静脉血流缓慢;同时,骨折部位的损伤会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引发DVT的主要原因。例如,长期卧床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肌肉泵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受阻,DVT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影响因素:年龄是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率高于年轻人。这与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较高等生理特点有关。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是重要诱因,下肢骨折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静脉血流减慢。病史方面,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下肢骨折时,DVT的复发风险明显增加。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本身处于高凝状态,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风险也会升高。
3.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下肢骨折后,如果骨折复位不良,关节面不平整,关节软骨受到异常应力,长期磨损后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例如,股骨髁骨折后,若骨折端对位对线不佳,关节在活动过程中,软骨磨损加速,逐渐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关节炎表现。
影响因素:年龄对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有影响,儿童骨折后由于自身的生长修复能力较强,相对成年人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几率较低,但如果复位不良等情况未得到纠正,也可能影响关节发育,导致后期关节炎。生活方式上,骨折恢复后过早进行剧烈运动,会加重关节软骨的损伤,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本身有关节炎病史的患者,下肢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复发的可能性更大。
4.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足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常见原因。例如,胫骨中下1/3骨折,由于该部位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差,骨折后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此外,感染、骨折端固定不稳定等因素也会影响骨折的愈合。
影响因素: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相对少见;而老年人由于骨质量下降、血液供应进一步减少,骨折愈合速度减慢,更容易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生活方式中,吸烟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不利于骨折愈合,增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风险。病史方面,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骨质量下降,骨折愈合能力减弱,下肢骨折后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几率较高。
5.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下肢骨折后,由于长期固定,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同时肌肉废用性萎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出现关节僵硬。例如,下肢骨折后长期石膏固定,关节缺乏活动,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挛缩,引起关节僵硬。
影响因素:年龄对关节僵硬的影响较为明显,儿童关节活动度较大,且自身修复能力强,发生关节僵硬的几率相对较低;老年人关节灵活性下降,固定后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生活方式上,骨折后康复训练不及时或不规范,会加重关节僵硬的程度。病史方面,本身有关节疾病的患者,下肢骨折后关节僵硬的发生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