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内侧韧带损伤症状
膝盖内侧韧带损伤有多种症状表现。疼痛方面急性期剧烈且随活动加剧,儿童、老人、不同生活方式及有膝关节病史者表现各有特点,慢性期为持续隐痛;肿胀急性期迅速,程度与损伤相关,儿童、老人等有差异,慢性期时轻时重;活动受限急性期明显影响基本活动,儿童、老人等受影响程度不同,慢性期活动度下降、关节僵硬且可能肌肉萎缩;压痛表现为膝盖内侧韧带走行部位明显压痛;膝关节稳定性改变表现为侧方应力试验异常,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不同人群因基础状况有差异但本质是稳定性下降。
急性期疼痛:膝盖内侧韧带损伤后,受伤当时往往会立即感到膝盖内侧部位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轻度损伤可能是较为尖锐的刺痛,重度损伤则可能是难以忍受的剧痛,疼痛会随着膝关节的活动而加剧,比如屈伸膝关节、旋转膝关节等动作都会使疼痛明显加重。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由于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疼痛,但疼痛部位仍主要集中在膝盖内侧;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关节退变等基础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疼痛可能会被放大,且恢复相对较慢。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如篮球、足球等)的人群,韧带损伤后疼痛更易发生且可能更严重,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韧带损伤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疼痛表现与其他人无本质区别。有膝关节既往病史的人群,韧带损伤后的疼痛可能与原有的关节问题相互影响,疼痛表现可能更复杂。
慢性期疼痛:如果韧带损伤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入慢性期后,膝盖内侧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隐痛,在长时间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但难以完全消失。
肿胀情况
急性期肿胀:受伤后膝盖内侧会迅速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韧带损伤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使得膝盖内侧部位肿胀隆起。肿胀程度与损伤程度相关,轻度损伤可能只是轻度肿胀,皮肤外观改变不明显;重度损伤则肿胀较为明显,皮肤可能会有明显的瘀斑,呈现出青紫色等改变。儿童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韧带损伤后肿胀的发展速度可能相对较快;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可能更慢。性别对肿胀程度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中,运动强度大的人群韧带损伤后肿胀可能更严重,恢复时间可能更长。有膝关节病史者肿胀可能会更顽固。
慢性期肿胀:慢性期时肿胀可能时轻时重,活动过多后肿胀会加重,休息后有所减轻,但一般不会完全消退,可能会持续存在一定程度的肿胀,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
活动受限
急性期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会明显感到膝关节活动受限,无法正常完成屈伸动作,比如膝关节难以完全伸直或弯曲到正常范围,在尝试活动时会因为疼痛而不敢用力,严重影响日常的行走、上下台阶等基本活动。儿童在急性期可能因为疼痛和不适而拒绝活动患肢;老年人本身活动能力相对较弱,韧带损伤后活动受限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比如难以独立完成坐立、起身等动作。性别方面无明显特殊影响。生活方式中经常需要大量膝关节活动的人群,韧带损伤后活动受限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显著。有膝关节病史者活动受限可能更早出现且程度可能更重。
慢性期活动受限:慢性期时膝关节活动度会逐渐下降,可能出现膝关节僵硬的情况,屈伸范围进一步减小,在进行一些较为精细的膝关节动作时会明显感到困难,比如下蹲、单腿站立等动作都可能无法顺利完成,长期的活动受限还可能导致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等问题。
压痛表现
局部压痛:在膝盖内侧韧带的走行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受伤的韧带部位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通过按压可以初步判断韧带损伤的大致位置和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压痛表现上本质相同,但有膝关节病史者可能压痛区域与原有病史区域有重叠,需要仔细鉴别。
膝关节稳定性改变
侧方应力试验异常:进行膝关节侧方应力试验时,会发现膝盖内侧的稳定性下降。比如在膝关节伸直位,施加外翻应力,如果出现异常的过度外翻活动,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损伤程度不同时,过度外翻的程度也不同,轻度损伤可能外翻角度稍增大,重度损伤则外翻角度明显增大,这对于判断韧带损伤的具体情况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在进行该试验时表现的差异主要与自身的基础膝关节状况等有关,但本质的稳定性改变是相同的病理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