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饮食因素(过食刺激性食物、酗酒)以及其他因素(胃内异物、极端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导致胃黏膜受损或功能异常而引发急性胃炎,不同人群在不同引发因素下的表现和受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幽门螺杆菌可引发急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通过其产生的酶和毒素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在胃内定植,不断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关,如共用餐具等;成年人则可能因饮食不卫生等因素感染。
2.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胃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在胃肠道内复制,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儿童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常引起秋季腹泻等情况,同时也可能伴随急性胃炎的表现;对于成年人,诺如病毒感染也较为常见,可因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发病。
二、应激因素
1.严重创伤:当人体遭受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颅脑外伤等,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黏膜的血流减少,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急性胃炎。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烧伤后的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胃黏膜糜烂、出血等急性胃炎表现。对于创伤患者,尤其是儿童,由于其身体的应激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到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其胃部情况。
2.大手术:进行大手术时,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手术创伤会刺激机体释放多种应激激素,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黏膜屏障功能。比如,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以及麻醉等因素对胃黏膜的影响有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大手术后发生急性胃炎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衰退,术后恢复过程中更需注意胃黏膜的保护。
三、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会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引发急性胃炎。例如,一些患有风湿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较易出现胃部不适,甚至急性胃炎的症状。不同个体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减退,更容易受到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
2.抗肿瘤药物:某些抗肿瘤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可能对胃黏膜产生损伤,引起急性胃炎。这是因为抗肿瘤药物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细胞,或者通过影响胃肠道的正常代谢过程来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对于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密切监测胃部情况,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急性胃炎。
四、饮食因素
1.过食刺激性食物:大量食用辛辣、过冷、过热的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发生糜烂,从而引发急性胃炎。比如,长期大量吃火锅等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胃黏膜受到的刺激较大,患急性胃炎的风险增加。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的胃肠道更为娇嫩,更应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
2.酗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还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引发急性胃炎。长期酗酒者患急性胃炎的几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对于成年人,长期酗酒不仅影响胃部健康,还可能对肝脏等其他器官造成损害;对于青少年,饮酒更是会严重影响其正在发育的胃肠道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应坚决避免。
五、其他因素
1.胃内异物:误吞一些异物,如硬币、小玩具等,异物在胃内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引起急性胃炎。儿童由于好奇心强,误吞异物的情况相对较多见,需要家长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一旦发生误吞异物导致胃部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
2.极端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可能会影响胃的血液循环,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降低,容易引发急性胃炎。例如,在寒冷地区生活或工作的人群,如果保暖措施不当,患急性胃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老年人和儿童在寒冷环境中更需注意胃部的保暖,以维持胃黏膜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