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为什么会引起后背痛
颈椎由椎体等结构组成,周围神经丰富,颈椎病引起后背痛与神经根受压、交感神经受刺激有关,不同类型颈椎病(神经根型、交感型、混合型)与后背痛关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也会影响,了解这些有助于认识和应对颈椎病相关后背痛问题。
一、颈椎的解剖结构与神经分布关系
颈椎由多个椎体、椎间盘及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结构组成,其周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从解剖学角度来看,颈椎的神经能够支配颈部及肩部、背部等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当颈椎出现病变时,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可能会对周围的神经产生影响。
二、颈椎病引起后背痛的神经受压机制
1.神经根受压:颈椎病发生时,例如颈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可能会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以颈神经根为例,当颈\(5-6\)、颈\(6-7\)等节段的神经根受到压迫时,神经传导功能会受到影响。由于神经的支配范围涉及后背区域,受压的神经根所传导的感觉信号异常,就可能导致后背出现疼痛症状。从临床研究来看,有大量的影像学资料(如颈椎磁共振成像等)显示,颈椎病患者存在神经根受压时,后背痛的发生率较高,这一现象得到了众多临床研究的证实。
2.交感神经受刺激:颈椎病还可能累及交感神经。颈椎的病变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也参与了后背区域的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受刺激后,会引起后背部位的血管收缩、肌肉紧张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后背痛。相关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颈椎病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受累的情况,且这些患者常伴有后背痛等症状。
三、不同类型颈椎病与后背痛的关联
1.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型颈椎病是引起后背痛较为常见的类型。由于神经根受到明显压迫,患者除了会有颈肩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外,疼痛还可能放射到后背部位。例如,颈\(6\)神经根受压时,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肩背部外侧等区域;颈\(7\)神经根受压时,疼痛可能会涉及后背的中间区域等。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后背痛的出现比例较高,通过针对神经根受压的治疗,如牵引、理疗等,后背痛症状往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交感型颈椎病:该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其中就包括后背痛。患者除了后背痛外,还可能伴有头晕、心慌、视物模糊等交感神经紊乱的表现。研究显示,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后背痛具有一定的特点,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都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3.混合型颈椎病:当患者同时存在多种类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时,即混合型颈椎病,后背痛的发生几率会进一步增加。因为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对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影响更为复杂,从而更容易导致后背出现疼痛症状,而且症状往往相对较为复杂和顽固。
四、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颈椎病引起后背痛的影响及应对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会出现自然的退变,如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骨质增生等,这使得老年人患颈椎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老年人一旦患上颈椎病,由于颈椎退变基础的存在,更容易出现神经根或交感神经受压等情况,从而导致后背痛的发生风险增加。对于老年人,应更加注重颈椎的保健,定期进行颈椎相关检查,如颈椎X线、CT等,以便早期发现颈椎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诱因。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椎长时间处于前屈状态,会使颈椎间盘承受过大的压力,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容易引发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变,进而导致后背痛。对于这类人群,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颈部姿势,定时进行颈部活动,如做颈部的伸展、旋转等运动,以缓解颈椎的压力。同时,避免长时间低头,控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3.病史因素:有既往颈部外伤史的人群,颈椎的结构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会增加日后患颈椎病的风险。一旦患上颈椎病,相比没有外伤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神经受压等情况,从而引发后背痛。对于有颈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留意颈椎的保护,如避免颈部再次受伤,当出现颈部不适或后背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干预治疗。
总之,颈椎病引起后背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机制、关联类型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颈椎病相关的后背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