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与急性湿疹有什么区别
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迁延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病因复杂,与内外因素相关,表现为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变等,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与神经性皮炎等鉴别,治疗综合且特殊人群用药有讲究;急性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急性炎症,起病急,皮损多形性,依特点诊断,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以缓解症状等为主,特殊人群用药需注意。
一、定义与病因
1.慢性湿疹:是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其病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慢性湿疹的发生,内在机制可能涉及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病程一般较长,易反复发作。
2.急性湿疹:常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较急,外界因素如接触某些物质(如化纤、某些植物、化妆品等)、日光照射等,内部因素如过敏体质、内分泌失调等都可能诱发,主要是由Ⅰ型超敏反应介导的炎症过程,皮肤表现以红斑、丘疹、水疱等急性炎症表现为主,起病急骤。
二、临床表现
1.慢性湿疹: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颜色为暗红色或色素沉着,边界较为清楚,皮损多局限,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自觉瘙痒剧烈,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由于长期搔抓,皮肤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改变,不同部位的慢性湿疹因局部皮肤特点略有差异,比如手部慢性湿疹可能因经常接触外界物质而导致皮肤皲裂等情况更为明显。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人群的诱发因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与接触某些玩具材质等有关,成年人可能与工作环境、精神压力等相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性别可能因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诱发因素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频繁接触刺激性物质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慢性湿疹;有过敏病史、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等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急性湿疹:皮损多形性,初期为红斑,很快发展为密集的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剧烈瘙痒,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突发;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接触过敏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急性湿疹突发,比如接触新的化妆品等;有过敏体质、近期接触过可疑过敏原等病史的人群易患急性湿疹。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临床表现(皮肤浸润肥厚、苔藓样变等)进行诊断,需与神经性皮炎等疾病鉴别,神经性皮炎通常先有瘙痒,搔抓后出现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苔藓样变,皮损多呈多角形扁平丘疹,境界清楚,无渗出等急性炎症表现。
2.急性湿疹:依据发病急、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等特点进行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与接触部位一致,皮疹较单一,有红斑、丘疹、水疱等,但一般界限清楚,去除接触物后易痊愈。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比如接触性皮炎中儿童可能因接触玩具等发生,而病史中接触性皮炎患者有明确接触特定物质的病史等。
四、治疗原则
1.慢性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根据皮损情况选择合适强度的制剂)、物理治疗等。外用药物需根据皮肤肥厚程度等调整剂型和强度,由于病程长,需关注药物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等。对于特殊人群,儿童使用时需选择相对温和的剂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用药需更谨慎,注意药物的刺激性等;妊娠期女性用药需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急性湿疹:以缓解症状、抗炎、止痒为主。外用药物根据渗出情况选择不同剂型,如渗出较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特殊人群中,儿童使用抗组胺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妊娠期女性使用抗组胺药需咨询医生,评估风险;老年人使用抗组胺药需注意可能出现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