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佝偻病怎么办
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慢性营养缺乏病,由维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骨骼病变,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干预、特殊人群护理及预防等方面,孕妇期和婴儿期需分别采取预防措施,婴儿护理要注意多方面。
一、佝偻病的定义与病因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其病因主要包括:日照不足,婴幼儿户外活动少,皮肤接触阳光中紫外线不足,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维生素D摄入不足,母乳和牛乳中维生素D含量均较低,若婴儿未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生长速度快,如早产儿、双胎儿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增加,若不及时补充易发生佝偻病;疾病与药物影响,如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等可干扰维生素D代谢。
二、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因多汗刺激头皮,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2.活动期(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因年龄不同而异,6月龄以内婴儿颅骨软化,用手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有乒乓球样感觉;7-8月龄婴儿可有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外侧隆起,形成方颅;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齿排列不齐,釉质缺乏易患龋齿;胸部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如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似串珠状;鸡胸或漏斗胸,影响呼吸功能;下肢畸形,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等。
3.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儿童,因严重佝偻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二)诊断
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等进行诊断。血生化检查可见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降低,血清钙、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骨骼X线检查可发现长骨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等。
三、佝偻病的治疗与干预
(一)一般治疗
1.晒太阳: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让婴儿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一般每天户外活动应在1-2小时以上,但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晒伤。对于婴儿,可在天气晴朗时,适当暴露皮肤,如每天上午9-10点、下午4-5点左右,每次暴露面部、手足等部位10-15分钟,逐渐延长时间。
2.合理喂养: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对于人工喂养儿,应选择维生素D强化奶粉;对于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可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摄入导致其他问题。
(二)维生素D治疗
给予维生素D制剂补充,以口服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2000-4000国际单位,持续4-6周后改为预防量,即每日400国际单位。对于不能口服或腹泻明显的婴儿,可考虑肌内注射维生素D3,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注意监测维生素D水平,避免过量引起中毒。
四、特殊人群(婴儿)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患佝偻病,护理上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因多汗易引起皮肤感染,要及时为婴儿清洁皮肤,更换衣物。同时,要避免婴儿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防止骨骼畸形进一步加重。在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步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另外,要定期带婴儿进行体检,监测骨骼发育情况和维生素D水平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骨骼发育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五、佝偻病的预防
(一)孕妇期预防
孕妇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物质。孕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一般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要,降低婴儿出生后患佝偻病的风险。
(二)婴儿期预防
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婴儿出生后2周左右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国际单位,一直持续到2岁以后,北方地区可适当延长补充时间。对于人工喂养儿,要选择维生素D强化奶粉,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