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其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因素和年龄因素等;临床表现有消化不良症状、贫血相关表现等;诊断方法主要是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原则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一、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胃窦部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性改变,且伴有胃黏膜腺体萎缩的疾病。胃窦是胃的一部分,位于胃的幽门端侧。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最常见的病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微环境,从而损伤胃窦部黏膜,引发炎症及腺体萎缩等病变。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存在Hp感染。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烫的食物,或者长期饮酒、吸烟等,会反复刺激胃窦部黏膜,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容易引发胃窦部的炎症及萎缩性改变。
3.自身免疫因素:少数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导致。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窦部黏膜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腺体萎缩。这种情况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胃部病变中可见,如自身免疫性胃炎可同时累及胃体和胃窦,但以胃体为主,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单纯表现为胃窦部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会逐渐衰退,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胃腺体萎缩的发生率也会增加。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在一些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胃镜及病理检查中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三、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或饱胀感,尤其是在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表现。例如,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或者饭后不久出现嗳气现象。
2.贫血相关表现:如果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吸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长期的贫血还可能导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感到气短。
3.其他表现: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仅在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时被发现。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出现体重减轻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窦部黏膜的形态,如是否存在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黏膜粗糙、血管透见等表现。同时,还可以在胃镜下取多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诊断并判断腺体萎缩程度、有无肠化生等病变的金标准。例如,在胃镜下发现胃窦部黏膜色泽改变,质地变脆等情况时,会针对性地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Hp有助于明确病因,因为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操作简便且准确性较高。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存在Hp感染,通常会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但具体的药物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过敏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过这里仅需提及治疗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2.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来保护胃窦部黏膜,缓解症状。如果存在贫血情况,根据贫血的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如缺铁性贫血可适当补充铁剂,但同样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服用指导。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加重病情。对于中老年患者,要注意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胃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