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涉及宿主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和病原体因素,临床表现有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慢性增殖型等,诊断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直接涂片检查、真菌培养),预防需从多方面着手,治疗有局部和全身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口腔念珠菌病的定义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人体口腔正常菌群中就有存在,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等因素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并致病。
二、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
1.宿主因素
年龄: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口腔黏膜娇嫩,容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病,比如新生儿鹅口疮较为常见;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也易罹患该病。
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免疫抑制相关情况时,可能因个体免疫状态不同而有发病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者,口腔内环境易被破坏,利于念珠菌滋生;长期佩戴义齿的人群,义齿与口腔黏膜之间的局部环境改变,也增加了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病史: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病。
2.病原体因素: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等念珠菌属菌种,其具有黏附宿主细胞等特性,在适宜条件下可大量繁殖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鹅口疮):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部,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累及咽部、食管等,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啼哭等表现。
2.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萎缩,患者常有味觉异常或疼痛等症状。
3.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常发生于佩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表现为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4.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好发于口角区、颊部等,病损区黏膜呈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不易被擦掉。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病变表现,如假膜、红斑、斑块等的部位、形态等进行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检查:取病变部位的假膜、脱落上皮等标本,涂片后用革兰染色或过碘酸雪夫染色,镜下可见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有助于诊断。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等,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镜下特征等鉴定念珠菌的菌种,可明确病原体。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口腔卫生,哺乳器具要定期消毒;老年人要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佩戴义齿并定期清洁;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患者要注意口腔监测,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激素等,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并注意口腔的监测和维护。
2.治疗
局部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局部制剂,如制霉菌素甘油等,涂抹于病变部位。
全身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其免疫力低,口腔念珠菌病治疗时应优先选择温和、局部有效的抗真菌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哺乳后可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哺乳器具严格消毒。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用药需谨慎,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清洁义齿等。
3.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因为高血糖环境易导致念珠菌复发或加重病情,所以要严格遵循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如饮食控制、合理用药等。
4.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这类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受抑制,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时要权衡抗真菌治疗的益处和药物可能带来的进一步免疫抑制等风险,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加强口腔护理,预防交叉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