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疼痛特点
骨折疼痛有不同特点,疼痛程度剧烈,多为重度,VAS评分可达7-10分;疼痛性质有持续性及间歇性加剧;不同部位骨折疼痛特点不同,四肢骨折影响肢体活动,脊柱骨折伴神经受累相关疼痛,骨盆骨折疼痛剧烈;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疼痛有影响,儿童骨折疼痛反应明显,老年人疼痛持续时间长且耐受性下降,性别对疼痛本身特点影响不大但心理应对有差异,重体力劳动者与sedentary人群骨折后疼痛因自身情况有差异,既往有慢性疼痛或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者骨折后疼痛情况更复杂。
骨折引起的疼痛通常较为剧烈,这是因为骨折会导致骨组织的完整性破坏,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例如,严重的长骨骨折,如股骨干骨折,患者往往会感到难以忍受的剧痛,这种疼痛程度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使其出现烦躁、血压升高等表现。研究表明,骨折造成的疼痛强度可达到重度疼痛级别,疼痛评分(如视觉模拟评分VAS)常可达到7-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度疼痛)。
疼痛性质
持续性疼痛:骨折发生后,疼痛一般是持续存在的,除非采取了有效的镇痛措施。这是由于骨折断端不断刺激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等因素导致。比如闭合性骨折,骨折部位会有局部的炎症反应,释放炎性介质,持续刺激神经,从而引起持续的疼痛。
间歇性加剧:在一些情况下,骨折的疼痛会出现间歇性加剧的情况。例如,当患者活动骨折部位时,骨折断端相互摩擦、移位等会导致疼痛突然加重;或者在受到外界轻微刺激,如体位改变、天气变化(寒冷刺激可能导致骨折部位血管收缩,加重局部缺血缺氧,从而使疼痛加剧)时,疼痛也会明显加重。
疼痛与骨折部位的关系
不同部位骨折疼痛特点不同
四肢骨折:上肢骨折如肱骨骨折,患者除了骨折部位的疼痛外,还可能因为肌肉的牵拉、活动受限等因素,疼痛会影响到肢体的正常活动。例如肱骨髁上骨折,儿童较为常见,疼痛会导致患儿不敢活动患肢,表现为上肢的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下肢骨折如胫腓骨骨折,患者在站立、行走时疼痛会明显加剧,因为下肢要承受身体的重量,骨折断端的异常活动会刺激周围神经和组织,导致疼痛更加明显。
脊柱骨折:脊柱骨折的疼痛特点较为特殊,除了骨折部位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神经受累相关的疼痛。例如胸腰椎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部的剧烈疼痛,并且疼痛可能会向腹部、下肢等部位放射,如果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还可能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的疼痛非常剧烈,由于骨盆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骨折后出血、骨折断端的刺激等会引起严重疼痛。患者常表现为下腹部、会阴部的疼痛,并且在活动骨盆、翻身等动作时疼痛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体位和活动。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疼痛的影响
年龄: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的疼痛感知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骨折后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较为明显的疼痛反应,而且儿童骨折的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疼痛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也需要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较高,老年人骨折后的疼痛可能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折部位的微损伤积累等因素,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较长,且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有所下降,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疼痛可能会诱发这些基础疾病的发作。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骨折疼痛本身的特点影响不大,但在疼痛的心理应对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部分女性可能在骨折后因为心理因素对疼痛更加敏感,而男性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应对方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个体差异较大。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骨折后疼痛可能因为其本身骨骼肌肉等组织的适应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运动员,骨折后由于其骨骼肌肉的强度等因素,骨折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疼痛程度也可能因个体的基础情况而有差异。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群,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疼痛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病史:如果患者既往有慢性疼痛病史,骨折后的疼痛可能会与既往的疼痛相互影响,使患者对骨折疼痛的感知和应对更加复杂。例如患者既往有偏头痛病史,骨折后疼痛可能会诱发偏头痛的发作,或者使患者对疼痛的整体感受更加严重。如果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骨折后出血可能较多,局部肿胀明显,进而加重疼痛程度,并且出血相关的问题也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疼痛的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