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是反流性咽喉炎
反流性咽喉炎有咽喉不适相关症状如声音嘶哑、咽喉异物感、咽喉疼痛,及反流相关症状如反酸、烧心;喉镜检查可见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声带病变;食管24小时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诊断,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管压力测定可评估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辅助诊断及指导治疗,这些检查和症状表现有助于明确反流性咽喉炎的诊断与制定治疗方案
一、症状表现
1.咽喉不适相关症状
声音问题:反流性咽喉炎可能导致声音嘶哑,这是因为胃酸反流刺激喉部黏膜,影响声带的正常振动。研究发现,约50%-70%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且这种声音改变可能持续存在,严重时可影响正常的发声功能,尤其对于教师、歌手等用嗓较多的人群,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咽喉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咽喉部神经末梢引起的。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出现,但在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比如一些中老年人群,本身胃肠道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胃酸反流进而引发咽喉异物感。
咽喉疼痛:部分患者会感到咽喉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为刺痛、灼痛等。疼痛的产生与反流物对咽喉黏膜的损伤及炎症刺激有关,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或胃酸反流加重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2.反流相关症状
反酸: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有酸性物质反流至口腔,尤其是在平卧、弯腰等体位改变时更容易出现。儿童患者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出现反酸情况,而且可能不会像成人那样明确表述,更多表现为拒食、哭闹等。成人中,有胃食管反流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反酸的概率更高。
烧心: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烧灼感,这是由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烧心症状可在进食后、平卧时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对烧心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对烧心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二、喉镜检查
1.喉部黏膜表现
喉部充血水肿:通过喉镜可以观察到喉部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这是反流性咽喉炎的常见喉部表现。充血水肿的程度与反流的严重程度相关,反流越严重,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可能越明显。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喉部黏膜相对娇嫩,反流刺激更容易导致明显的充血水肿,且恢复相对成人可能较慢。
声带病变:可见声带黏膜肥厚、小结、息肉等病变。声带小结和息肉的形成与长期的反流刺激导致声带反复摩擦、炎症反应有关。对于长期用嗓的人群,如教师、演员等,本身声带就处于相对疲劳状态,再加上反流刺激,更容易出现声带病变。
三、食管24小时pH监测
1.监测原理及指标
食管24小时pH监测是诊断反流性咽喉炎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它通过将pH电极放置在食管下括约肌上方,连续监测食管内的pH值变化。正常情况下,食管内pH值维持在5.5-7.0之间,当发生胃酸反流时,食管内pH值会下降。监测指标包括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的反流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等。一般来说,pH<4的反流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4%以上被认为有临床意义,提示存在病理性反流,这种病理性反流与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2.适用人群及意义
适用于有咽喉症状但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胃镜检查可能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食管24小时pH监测相对更具优势,能够帮助明确是否存在反流情况。而对于成人患者,尤其是怀疑有反流但胃镜不能确诊的,该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有助于明确诊断反流性咽喉炎,并指导后续治疗。
四、食管压力测定
1.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评估
食管压力测定可以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长度及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反流性咽喉炎患者常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导致其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发生胃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正常应在10-30mmHg之间,若低于6mmHg则提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不同年龄人群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有所差异,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通常会降低,这也是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反流性咽喉炎的原因之一。
2.对诊断的辅助作用
通过食管压力测定,结合症状表现和其他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病机制。对于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的患者,提示其反流性咽喉炎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减少反流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