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是什么
乙状结肠炎是发生在乙状结肠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及其他症状;诊断靠结肠镜、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血液检查;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发乙状结肠炎。例如,痢疾杆菌感染可导致肠道炎症,累及乙状结肠部位。研究表明,特定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后,会在乙状结肠黏膜部位定植、繁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乙状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尤其是乙状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从而引发慢性炎症。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异常免疫反应,会持续损伤乙状结肠的正常组织。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乙状结肠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乙状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乙状结肠炎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肠道的免疫调节、黏膜屏障功能等。
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也与乙状结肠炎的发生有关。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长期吸烟、饮酒等,都可能刺激乙状结肠黏膜,增加患病风险。此外,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下,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肠道功能,诱发乙状结肠炎。
临床表现:
腹痛:患者多有左下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疼痛往往在排便前较为明显,排便后可有所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例如,部分患者会感觉左下腹有持续性的隐痛,在进食后或劳累后疼痛可能加重。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病情较轻时,可能只是大便次数比平时略多,粪便略带黏液;病情较重时,可能每天腹泻数次甚至十余次,粪便中含有较多黏液,严重者可出现脓血便。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腹胀、里急后重(即有排便不尽感)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尤其是病情长期不愈的患者,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加上慢性炎症的消耗,会出现营养状况不佳的表现。
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这是诊断乙状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乙状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例如,在结肠镜下可以清晰看到乙状结肠黏膜呈现弥漫性的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还可能有散在的糜烂或浅溃疡。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检查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黏液等,以及是否存在潜血阳性。如果粪便中白细胞增多,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存在炎症或出血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乙状结肠炎。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有白细胞升高、贫血等情况;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能会升高,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要进食易消化、少纤维、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例如,可适当多吃米粥、面条、瘦肉、蔬菜等食物。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柳氮磺吡啶等药物,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快速控制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乙状结肠炎时,在诊断方面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结肠镜检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一般优先采用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孕妇:孕妇患乙状结肠炎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会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确保孕妇的营养状况和休息,以利于病情的控制和胎儿的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患乙状结肠炎时,要注意其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