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肾结石手术过程
肾结石手术包括术前准备、麻醉方式选择、手术操作过程和术后处理。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进行肠道和皮肤准备;麻醉可选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手术操作有经皮肾镜取石术和输尿管软镜取石术,分别进行建立通道和结石取出;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引流管、抗感染治疗、注意饮食与活动。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询问(如既往泌尿系统疾病史、手术史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CT等),以明确肾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等情况,同时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评估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需关注心脑血管功能,女性患者要考虑生理期等对检查和手术的影响。
2.肠道准备:一般在术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如术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术前晚及术晨进行灌肠等,目的是减少肠道内粪便,避免术中污染腹腔,同时也有利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3.皮肤准备:手术前要进行皮肤准备,通常是对手术区域进行清洁、消毒,范围要足够,一般包括腰部及周围皮肤,以降低术中感染的风险。
二、麻醉方式选择
1.硬膜外麻醉:适用于大多数微创肾结石手术患者,通过在硬膜外间隙注入局麻药,使相应节段的神经传导被阻滞,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清醒状态,但手术部位痛觉消失,这种麻醉方式对患者的生理干扰相对较小,尤其适合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患者。
2.全身麻醉:对于不能配合硬膜外麻醉或者存在硬膜外麻醉禁忌证的患者,如精神异常不能配合、严重脊柱畸形等情况,会选择全身麻醉。全身麻醉通过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保证手术在无痛、肌松等理想状态下进行。
三、手术操作过程
1.建立通道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
首先在B超或X线引导下,将穿刺针经腰部皮肤穿刺进入肾盂。一般选择11-14号穿刺针,穿刺成功后放入导丝,然后沿导丝逐步扩张通道,从F8-F24不等,根据结石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通道直径。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穿刺时要注意力度和角度的把握,儿童由于肾脏等组织相对娇嫩,更需精准操作;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要避免过度损伤肾脏组织。
输尿管软镜取石术(URL):
患者取截石位,经尿道插入输尿管硬镜,找到输尿管口,再通过输尿管硬镜插入导丝,沿导丝将输尿管软镜插入肾盂、肾盏内。软镜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入,对机体的创伤相对更小,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黏膜等结构,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尿道解剖特点,操作需轻柔。
2.结石取出
PCNL:通过建立的通道将肾镜插入肾盂肾盏内,利用激光、气压弹道等碎石设备将结石击碎,然后用取石钳等器械将碎石取出,对于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多次操作将结石取净。
URL:利用软镜前端的激光等碎石设备将肾盏内的结石击碎,击碎的结石碎片可自行随尿液排出体外,或者用取石篮等器械将较小的结石取出。
四、术后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直到生命体征平稳。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2.引流管护理:
肾造瘘管:如果术中放置了肾造瘘管,要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一般术后引流液会逐渐由血性转为淡黄色,如果引流液突然增多或出现异常颜色变化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
尿管:术后留置尿管,要保持尿管通畅,防止尿管堵塞,观察尿液的颜色、量等情况,一般术后1-3天可根据患者情况拔除尿管。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尿管的固定和护理,避免尿管脱出等情况发生。
3.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后使用3-5天抗生素,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术前已有尿路感染、手术时间较长等情况,可能需要适当延长抗感染治疗时间。
4.饮食与活动:术后患者需注意饮食,一般排气后可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要增加水分摄入,以利于尿液排出,减少结石复发风险。术后早期要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但可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等,一般术后1-2天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老年患者和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活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