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恶心想吐怎么回事
腹泻恶心想吐可由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导致。感染因素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以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有饮食因素如食物中毒、食物过敏、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如一些抗生素、化疗药物的影响,还有腹部着凉、胃肠功能紊乱、肝胆胰腺疾病等其他因素。
一、感染因素导致腹泻恶心想吐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患儿除了腹泻、恶心想吐外,还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导致大量婴幼儿腹泻病例,其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密切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都可能感染。
2.诺如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常在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后,主要引起胃肠道症状,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部分人还伴有腹痛、发热等。其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48小时,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感染后症状持续时间较短,通常2-3天可自行缓解,但易造成病毒的快速传播。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食用被产毒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为水样便,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肠杆菌在环境中较为常见,食物保存不当、卫生条件差等容易导致其污染食物从而引发感染。
2.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后,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想吐、发热、腹痛等症状。沙门氏菌可污染肉类、蛋类、奶类等多种食物,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而且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二、非感染因素导致腹泻恶心想吐
(一)饮食因素
1.食物中毒:食用了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本身含有毒素的食物,如毒蘑菇、发芽土豆等。进食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腹泻、恶心想吐的症状,还可能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食用的有毒物质的量和种类有关。例如,食用发芽土豆后,其中的龙葵碱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2.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等。进食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胃肠道出现反应,表现为腹泻、恶心想吐,可能还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症状。儿童由于饮食种类相对单一,食物过敏相对更易发生,而且过敏反应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
3.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进食过多油腻食物、进食过快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恶心想吐。例如,一次性摄入大量高脂食物,会加重胃肠道消化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引起上述症状。
(二)药物副作用
1.一些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后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出现腹泻、恶心想吐的症状。因为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有益菌群,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不同人对抗生素的反应可能不同,一些人可能在用药期间就出现症状,而儿童由于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使用抗生素后更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胃肠道反应。
2.化疗药物: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化疗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恶心想吐。这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制与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刺激以及对胃肠道神经的影响等有关,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影响化疗的进行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其他因素
1.腹部着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会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恶心想吐。尤其是儿童,其腹部脂肪薄,更容易因腹部着凉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在季节更替时,家长如果没有注意给儿童腹部保暖,就容易引发此类症状。
2.胃肠功能紊乱: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恶心想吐的症状。例如,一些职场人士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波动。
3.肝胆胰腺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等。胆道疾病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泻、恶心想吐;胰腺炎时,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异常激活,会引起自身消化,影响胃肠道功能,患者除了有腹痛症状外,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这类疾病在成年人中相对多见,而且病情可能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