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人体骨骼自我保护机制下的异常增生现象,好发于中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常见于膝关节、腰椎、颈椎等部位,有相应表现,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健康人群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已有相关风险因素人群要做好保护关节等应对。
一、骨质增生的定义
骨质增生又称骨刺,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它是人体骨骼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下出现的异常增生现象。正常情况下,骨骼表面是光滑平整的,当关节软骨退变、磨损,或者受到慢性损伤、炎症刺激等因素影响时,骨骼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增加骨骼的接触面积、减少局部压力等。从病理结构上来说,骨质增生是骨骼边缘部分出现的骨性突起。
二、骨质增生的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这是骨质增生发生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关节的使用时间较长,软骨磨损等情况更易出现。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中,很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尤其是膝关节、腰椎等负重较大的关节部位。
性别因素:在一些关节部位的骨质增生上可能存在一定性别差异。比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骨骼的代谢等,可能会增加某些关节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像膝关节骨质增生在绝经后的女性中相对更常见。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关节软骨磨损加速,容易引发骨质增生,比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人膝关节骨质增生的发生率可能较高;运动量过大或运动方式不当的人,也会增加关节的损伤风险,进而促进骨质增生的形成,例如专业运动员如果运动训练中关节保护不当,就较易出现关节骨质增生;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中的人,关节受到寒冷、潮湿刺激,也可能影响关节的正常状态,增加骨质增生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既往关节损伤病史的人,如曾经有过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情况,在恢复后关节的结构和力学关系可能发生改变,使得关节更容易出现退变和骨质增生。例如,膝关节骨折愈合后,关节面不再平整,后续发生骨质增生的可能性会增加。
三、骨质增生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相应表现
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常感觉膝关节疼痛,尤其是在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加剧。部分患者会出现膝关节肿胀,活动时可听到关节内有摩擦音,严重时可能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的行走、屈伸等功能。
腰椎骨质增生:如果是腰椎骨质增生,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引起腰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还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些患者会有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加重,需停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质增生可能会压迫颈部的神经、血管等,导致颈部疼痛、僵硬,上肢可能出现麻木、疼痛,还可能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引起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四、骨质增生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增生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骨骼边缘有骨性突起,能初步判断骨质增生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例如,膝关节X线片上可明确看到膝关节边缘的骨质增生影像。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质增生,CT检查能提供更清晰、更详细的结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骨质增生与周围组织,如神经、血管等的关系。比如,颈椎CT可以清楚显示颈椎骨质增生对椎管内结构的影响。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不仅可以观察骨质增生的情况,还能更好地显示周围软组织,如关节软骨、韧带、神经等的病变情况,对于判断骨质增生引起的软组织损伤等有重要价值。
五、骨质增生的预防及应对建议
对于健康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等营养物质,以维持骨骼的健康,可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散步等,既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又能减少关节的损伤风险,但要避免过度运动;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等,都要保持良好的体态,减少关节的异常受力。
对于已有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如有既往关节损伤病史的人,在康复后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再次受伤;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要注重钙的补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中的人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可通过佩戴护膝、护腰等方式来保护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