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肾积水怎么办
结石肾积水的诊断包括超声、CT、尿路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适用于轻度肾积水小结石,含增加饮水、药物辅助)和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不同手术有适用情况及需考虑患者因素);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影像学、尿液,还要长期随访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饮水习惯等,不同年龄、状况患者有不同随访要求。
一、结石肾积水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筛查结石肾积水常用的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集合系统的分离情况,能初步判断肾积水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肾结石。通过超声可观察到肾盂肾盏扩张的范围、程度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辐射,可作为首选的初步检查手段。例如,对于长期饮水较少、有泌尿系统结石家族史的患者,超声检查能快速发现肾脏是否存在积水及结石情况。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肾积水的严重程度,对于一些超声难以清晰判断的复杂情况,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与辐射风险。有既往泌尿系统手术病史的患者,CT检查有助于评估术后肾脏的情况及是否有新的结石形成导致肾积水。
尿路造影:包括静脉尿路造影等,可了解尿路的通畅情况,显示肾盂肾盏的形态以及结石所在部位对尿路的影响。在考虑患者病史及其他检查情况时,尿路造影能提供更详细的尿路结构信息,比如对于有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尿路造影可帮助判断感染是否导致尿路结构改变进而引起肾积水及结石情况。
二、结石肾积水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于轻度肾积水且结石较小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若结石直径小于6mm左右,肾积水程度较轻,可首先尝试保守治疗。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一般建议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促进小结石的排出。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更应注意主动多饮水。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泌尿系统的内环境,不利于结石的排出和肾积水的改善。
药物辅助:可使用一些促进输尿管平滑肌舒张的药物,帮助结石排出,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尤其要考虑年龄因素,低龄儿童应谨慎使用药物。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副作用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2.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合适大小的肾结石伴肾积水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应用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该手术可能不适用,因为碎石过程中可能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输尿管镜取石术:对于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积水,输尿管镜取石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泌尿系统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病史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能力及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如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
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伴肾积水。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在术前要充分与患者沟通,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女性患者要考虑到术后恢复对生活的影响等。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或多次泌尿系统手术史的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风险可能增加,需要更加谨慎评估。
三、结石肾积水治疗后的随访
1.定期复查
影像学复查: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肾积水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结石复发。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复查的间隔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结石复发的可能性及生长发育因素,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结石体质的患者,要缩短复查间隔时间。
尿液检查: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等,了解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复发导致的炎症反应。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尿液检查也有助于评估泌尿系统情况与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
2.生活方式调整的长期随访
饮水习惯:无论治疗后情况如何,都要长期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每日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如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患者需要增加饮水量。不同性别患者在饮水习惯上无本质差异,但要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调整。有泌尿系统结石复发史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饮水要求,以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