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髌骨骨折怎么治疗
膝盖髌骨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及康复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用石膏等固定4-6周;手术用于移位明显、粉碎性骨折等,有张力带钢丝固定术和髌骨切除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中期膝关节屈伸和拄拐行走,后期力量训练和步态训练,需依骨折情况选治疗方法并规范康复,兼顾患者多因素促愈合和功能恢复。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髌骨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通常是指骨折端没有明显的分离、移位情况;轻度移位一般是骨折端移位在一定范围内,未影响关节面的平整等情况。比如一些儿童的髌骨骨折,若移位不明显,可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2.具体方法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石膏托或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血液循环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差,骨折愈合可能较慢,固定期间更要注意观察肢体末端血运;年轻患者如果生活方式较为活跃,固定时要确保固定装置牢固,避免过早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移位明显的髌骨骨折:当骨折端移位超过2-3毫米,或者骨折累及关节面超过20%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这是因为移位明显或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如果不及时手术复位,可能会导致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例如一些因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髌骨骨折,往往移位较明显,多需手术。
粉碎性髌骨骨折:对于粉碎性骨折,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髌骨的解剖结构,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
2.手术方式
张力带钢丝固定术: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在髌骨前后方放置钢丝,利用张力带原理,使骨折端受到的张力转化为压力,促进骨折愈合。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对于年轻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此手术方式;但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
髌骨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无法修复且膝关节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但髌骨切除后会导致膝关节伸膝装置力量减弱,影响膝关节功能,所以在决定是否行髌骨切除术前需要谨慎权衡利弊。例如一些老年患者,本身膝关节退变较重,同时合并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可能会选择髌骨切除术,但术后需要加强康复训练来尽量维持膝关节的功能。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早期就可以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用力收缩和放松,但不引起膝关节明显活动。通过这种练习可以防止股四头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注意力量适中;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练习强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加重。
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以平卧或坐姿,用力缓慢地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然后再用力绷直脚尖,尽力使脚尖远离自己,每组10-15次,每天练习3-4组。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膝关节屈伸练习:在骨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可以采用卧位屈膝或坐位下垂小腿等方式进行。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角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导致骨折再移位。例如从30°左右开始,每天增加5°-10°,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加快角度增加的速度;而老年患者则需要缓慢进行,避免引起疼痛和不适。
拄拐行走: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拄拐部分负重行走,逐渐增加负重程度,恢复下肢的负重功能。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膝关节力量训练:进行靠墙静蹲、直腿抬高、踢腿等练习,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例如靠墙静蹲时,患者背部靠墙,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地面平行,每次坚持1-2分钟,每天练习3-4组;直腿抬高是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将腿抬高15-30厘米,坚持5-10秒后放下,每组15-20次,每天练习3-4组。
步态训练:当膝关节力量和活动度恢复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步态训练,包括行走、上下楼梯等,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训练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跛行等异常步态。
总之,膝盖髌骨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术后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