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怎么办
骨折处理包括现场初步处理、医疗专业处理和康复治疗。现场初步处理需制动固定、出血时止血;医疗专业处理有影像学检查、复位(手法或手术)及固定(外固定或内固定);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做肌肉收缩和邻近关节活动,中期增强度范围,后期全面恢复功能,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骨折的现场初步处理
1.制动与固定:若怀疑骨折,首先要让患者制动受伤部位,避免骨折端进一步移位加重损伤。可以就地取材,如用木板、树枝等作为固定材料,将受伤的肢体与相邻的正常肢体固定在一起,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例如,小腿骨折时,可将小腿与大腿一起固定。
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柔韧性较好,固定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固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固定材料的硬度和松紧度要适中,可选择较柔软且有一定支撑力的材料,如儿童专用的骨折固定夹板等。
2.止血:如果骨折部位有出血情况,应先进行止血。可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用干净的毛巾、纱布等按压在出血部位进行包扎。对于较严重的动脉出血,在加压包扎的同时,可使用止血带,但要注意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放松一下,一般每隔1小时放松2-3分钟,避免长时间缺血导致肢体坏死。
二、骨折的医疗专业处理
1.影像学检查:患者被送往医院后,首先会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必要时可能会进行CT、MRI等检查,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关节内骨折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复杂的患者。例如,对于骨盆骨折患者,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骨折的细节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
儿童由于骨骼发育尚未完全,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同时儿童骨折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表现,如青枝骨折等,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准确判断。
2.复位:根据骨折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是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使骨折端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适用于一些简单骨折。手术复位则是通过切开皮肤,在直视下将骨折端复位,适用于复杂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关节内骨折等情况。例如,对于股骨颈骨折,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
老年人骨折后,由于骨质较疏松,复位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操作导致骨折端进一步损伤周围骨质。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复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3.固定:复位后需要进行固定,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常用的有石膏绷带固定、支具固定等;内固定则是通过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器械将骨折端固定。例如,对于四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提供较好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儿童骨折的固定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一般尽量选择可调整的固定装置,以便随着儿童的生长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注意固定的牢固性和舒适性,避免影响儿童肢体的正常发育。
三、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应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肌肉收缩锻炼和邻近关节的活动。例如,骨折患者在腿部骨折固定后,可以进行足部的屈伸活动、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等。通过肌肉收缩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邻近关节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僵硬。
老年人骨折后早期康复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锻炼强度,因为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差,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部位逐渐愈合,可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例如,对于上肢骨折患者,中期可以进行持物训练、关节的屈伸旋转训练等,逐渐恢复肢体的功能。对于下肢骨折患者,中期可以在拐杖等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逐步增加负重的重量和行走的距离。
儿童在骨折中期康复时,要注意引导儿童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因为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可能存在不配合的情况,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3.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要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以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例如,通过跑步、球类运动等进行下肢力量和平衡的训练,通过绘画、写字等进行上肢精细动作的训练。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骨折后康复,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康复训练的效果,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的相关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