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和过敏的区别
湿疹与过敏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非传染性,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慢性期浸润肥厚,靠临床诊断,治疗综合且重保湿等;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有明确过敏原,症状多样,通过皮肤点刺等试验诊断,治疗首重避过敏原,用抗组胺药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其发病机制涉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炎症反应异常等,属于非传染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没有明确的过敏原触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作为唯一启动因素,但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可导致对外界刺激物和过敏原的易感性增加。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过度反应,当这些过敏原进入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为外来的“异物”,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结合,激活体内的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一系列的过敏症状,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及特异性免疫反应参与。
二、临床表现差异
湿疹: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常呈苔藓样变,皮疹多对称分布,瘙痒剧烈,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不同部位的湿疹有一定特点,如手部湿疹常因接触外界刺激物而加重,表现为手部干燥、皲裂、脱屑等;面部湿疹多有红斑、丘疹,可伴有轻度渗出等,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与年龄、生活环境等多因素相关,婴幼儿湿疹好发于头面部,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缓解或迁移至其他部位。
过敏:症状多样,取决于接触过敏原的途径和个体差异,常见的有皮肤表现如接触性皮炎,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可有瘙痒;呼吸道过敏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消化道过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过敏反应的特点是突然发生,去除过敏原后症状可较快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过敏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食物过敏导致的胃肠道症状,老年人过敏时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瘙痒等感觉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频率会影响过敏发作的频率。
三、诊断方法区别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临床诊断,一般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湿疹,但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来排除感染等其他疾病,皮肤斑贴试验等对于寻找可能的过敏原有一定帮助,但湿疹的过敏原往往不明确或不是主要致病因素,主要依靠典型的皮肤表现和临床特征来诊断。
过敏: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过敏原接触史、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与接触过敏原的关系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然后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在15-20分钟内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来判断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也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水平,若特异性IgE水平升高,提示对相应过敏原过敏,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过敏原,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四、治疗原则不同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采用保湿、抗炎、止痒等综合治疗。保湿是基础治疗,使用合适的保湿剂可以修复皮肤屏障,如婴儿湿疹可以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保湿霜。外用药物根据湿疹的分期和部位选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慢性期可使用尿素软膏等角质松解剂配合糖皮质激素乳膏。对于严重的湿疹可能需要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要谨慎使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使用药物时更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刺激性,如婴儿面部湿疹应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
过敏:治疗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明确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等。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可缓解过敏症状,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需要立即进行抢救,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不同年龄的过敏患者用药有差异,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老年人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嗜睡等副作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