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颊炎和手足口病区别
咽颊炎通常指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是常见传染病,二者均由肠道病毒引起。咽颊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等引发,以柯萨奇A组16型常见,症状为发热、咽峡部疱疹溃疡,多见于17岁儿童,夏秋季高发,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病程约1周;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发,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A组16型,表现为发热、手和足等部位皮疹疱疹,婴幼儿和5岁以下儿童易感,春夏季高发,普通病例居家隔离对症治疗,重症需住院。儿童是高发人群,孕妇感染有特殊风险,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可能较重。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一、定义
1.咽颊炎:通常指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2.手足口病: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
二、病原体
1.咽颊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最为常见。
2.手足口病:多种肠道病毒都可引发,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oxA16)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三、症状表现
1.咽颊炎:潜伏期为24天,常急骤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5℃39℃之间),少数患者体温超过38.5℃时可出现惊厥,部分患者体温可超过39℃。患者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一般没有明显的皮疹,即使有也仅少数情况出现在口腔周围。
2.手足口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四、高发人群与高发季节
1.咽颊炎:多见于17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病毒侵袭。
2.手足口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同样好发于春夏季,此时气温和湿度适宜病毒的生存和传播。
五、治疗方法
1.咽颊炎: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发热时,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敷额头、使用退热贴等;若体温超过38.5℃,可使用退烧药。同时注意口腔护理,可用淡盐水漱口。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为1周左右,偶有延迟至2周者。
2.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可居家隔离治疗,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症治疗方法与咽颊炎类似。重症病例需要及时住院治疗,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多数患者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咽颊炎和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低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患手足口病有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有无惊跳等情况。在患病期间,要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疱疹引起疼痛。同时,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孕妇: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后,一般症状与普通人群相似,但可能会增加流产、早产、胎儿宫内感染等风险。因此,孕妇要注意预防,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如果不慎感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正在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时间可能较长。这类人群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七、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无论是咽颊炎还是手足口病,都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要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2.环境卫生: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清洁,经常通风换气,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果身边有患病的人,要避免与之密切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