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有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等,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等,好发于中青年等人群,与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诊断需符合症状、时间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疾病,需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鉴别。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但经检查排除了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二、常见症状表现
1.餐后饱胀不适:进食正常食量后,即感到上腹部饱胀,早于正常期望的时间就有饱腹感,且这种感觉持续较久。例如,正常进食一碗米饭后,很快就出现明显的饱胀,甚至不敢再进食其他食物。
2.早饱感:进食量明显少于正常时就觉得饱了,导致摄入食物量显著减少。比如,平时能吃两碗饭,现在吃半碗就感觉已经吃饱,无法再继续进食。
3.上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轻,可忍受,有的较为剧烈。
4.上腹烧灼感:上腹部有灼热样的感觉,如同有火在灼烧,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症状同时存在。
三、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是常见的动力异常表现,胃内食物不能正常按时排空,导致患者出现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例如,通过胃排空检测等方法可发现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的情况。
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胃肠道对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如对胃内正常的张力变化、胃酸等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即使是正常量的胃内容物,也会让患者感觉不适。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内脏感觉阈值低于正常人。
3.脑-肠轴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失衡,影响了胃肠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或加重症状。
4.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引起胃黏膜炎症、影响胃肠动力等机制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过程。不过,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都发展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还与个体的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四、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20-50岁人群相对高发。这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因素有关,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有研究显示部分类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在某些性别中有一定差异趋势,但总体差异不显著。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规律:长期暴饮暴食、节食、进食过快、过多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影响胃肠道正常功能,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风险。例如,经常吃火锅、烧烤等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胃肠道负担加重,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如工作压力大、学习紧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如,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工作强度大的职场人士等,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率相对较高。
4.病史因素:有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可能增加。此外,有胃肠手术史的人群,也可能因胃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五、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必须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2.时间标准: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3.排除标准:通过胃镜、腹部B超、血液检查等各项检查,排除了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器质性疾病。
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也有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但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餐后痛。通过胃镜检查可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等,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患者也可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但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的炎症表现,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镜表现不同。
3.胆囊炎、胆石症:此类疾病可引起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常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通过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或胆管的病变,如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石症可见胆囊或胆管内结石影,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无这些影像学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