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怎么办
脚踝骨折后首先要停止活动、冷敷、加压包扎固定,然后及时就医做影像学检查,医生评估后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和康复训练,手术治疗有相应指征和术后处理,康复期间要注意饮食、避免负重、定期复查,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脚踝骨折的初步处理
1.停止活动与休息:发生脚踝骨折后,首先要立即停止行走等导致脚踝受力的活动,让受伤的脚踝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因为持续活动可能会使骨折部位移位更明显,加重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2.冷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脚踝进行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出血和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例如,有研究表明,冷敷可以使局部组织的血管收缩,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肿胀程度。
3.加压包扎与固定: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脚踝进行加压包扎,然后用夹板或支具等对脚踝进行固定,限制脚踝的活动。加压包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肿胀,固定则可以防止骨折部位移位,为后续的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影像学检查:患者需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X线检查,必要时还可能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X线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脚踝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的类型,如是否为单处骨折、骨折端是否有移位等。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等,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MRI检查则有助于发现一些隐性的损伤,如韧带的损伤等。不同的年龄阶段,骨折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的骨折可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如青枝骨折等;对于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骨折后的愈合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更密切地关注。
2.医生评估:医生会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脚踝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移位,可能会采用保守治疗;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三、治疗方式选择
1.保守治疗:
石膏固定: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经过复位后位置良好的脚踝骨折,会采用石膏固定的方法。石膏固定需要将脚踝固定在功能位,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脚踝的肿胀情况和血液循环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石膏固定的时间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对于老年人,需要注意预防石膏固定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如压疮等。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固定期间可以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小腿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防止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训练,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步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脚踝骨折存在明显移位,如骨折端错位影响关节面的平整,或合并有韧带、血管等损伤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稳定踝关节,为后期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术后处理:手术后需要对伤口进行护理,防止感染。同时,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但术后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和强度会根据手术的方式和骨折愈合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术后早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训练,随着伤口的愈合和骨折的稳定,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训练。
四、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在康复期间,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加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奶制品、新鲜的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有助于组织的修复,钙是骨骼愈合所必需的元素,维生素对于身体的新陈代谢等也有重要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更充足的营养;老年人则需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盐分的摄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2.避免负重:在骨折愈合的早期,患者需要避免受伤的脚踝负重。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步增加负重的程度。例如,在骨折后的2-3个月内,可能需要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部分负重,然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对于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由于伤口愈合可能较慢,更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过早负重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或影响愈合。
3.定期复查: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在骨折后的1、2、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X线等检查,以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的频率和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骨折愈合较快,复查时需要关注骨骼的生长情况;老年人则需要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和是否有骨质疏松等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