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尿路感染
急性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分上、下尿路感染,发病机制有上行、血行等途径及机体防御机制,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依据包括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用药,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涉及上尿路(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膀胱炎等),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少数也可由真菌、衣原体、病毒等引起。
二、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途径:最常见的是上行感染,即细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继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近,更易发生上行感染;男性若存在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等情况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血行感染较少见,多为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灶中的细菌入血,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引起感染。淋巴道感染极为罕见。
机体防御机制:正常情况下,尿路黏膜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尿液的冲刷作用可将细菌排出体外,同时尿液的酸碱度、尿素浓度等也不利于细菌生长。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防御机制被破坏,细菌容易在尿路繁殖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腹部疼痛、耻骨上区不适,尿液可混浊,少数患者可有血尿。女性膀胱炎较为常见,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也可高达39.0℃以上;单侧或双侧腰痛,肾区有叩击痛。儿童患肾盂肾炎时,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而局部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
四、诊断依据
症状表现:根据患者出现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等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血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存在白细胞尿,部分患者可有红细胞,尿蛋白可呈弱阳性。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通常认为菌落计数≥10CFU/ml为有意义的细菌尿,10-10CFU/ml为可疑阳性,需重复培养,<10CFU/ml可能为污染。对于症状典型且尿白细胞增多的女性患者,如尿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尿亚硝酸盐试验阳性,也可拟诊为尿路感染。
血常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左移现象。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或疑有复杂因素存在的患者,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以了解尿路有无畸形、结石、梗阻等解剖异常情况,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或难以治愈。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药物名称)
膀胱炎:常用药物有呋喃妥因、磷霉素氨丁三醇等,对于单纯性膀胱炎,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短疗程治疗。
肾盂肾炎:病情较轻者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等;病情较重者需静脉应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等,疗程一般为10-14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尿路感染需重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临床表现不典型,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如出现发热、拒食、哭闹不安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骨骼等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易患尿路感染,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长时间憋尿,性生活后及时排尿等,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和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尿路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来增强局部抵抗力。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这类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严格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要注意保持尿路清洁,定期监测尿液情况,一旦发生尿路感染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常存在泌尿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如前列腺增生等,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人发生尿路感染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因此对于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状态改变等情况,应考虑尿路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