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炎
牙龈炎是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引发的牙龈组织炎症,病因包括牙菌斑、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和全身性因素(如内分泌紊乱、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临床表现有牙龈色泽、形态改变,出血及局部不适等,诊断通过口腔检查结合病史,治疗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并局部用药,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洗牙、控制全身性疾病、调整生活方式
一、牙龈炎的定义
牙龈炎是一种发生在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是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引起的。牙龈是围绕和支持牙齿的软组织,牙菌斑不断堆积在牙齿表面,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
二、牙龈炎的病因
1.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柔软、无色的细菌薄膜,牢固地附着在牙齿表面。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其中的细菌会产生毒素等有害物质,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漱口的人,牙菌斑更容易堆积,患牙龈炎的风险较高。
2.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牙石是牙菌斑矿化后形成的,比牙菌斑更难以清除,会持续刺激牙龈,加重牙龈的炎症。牙石一般在牙齿的颈部等部位较易形成,尤其在口腔卫生较差的人群中常见。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塞在牙齿缝隙中,如果不及时清理,也会引起牙龈的炎症。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更容易出现食物嵌塞的情况,进而增加牙龈炎的发生几率。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会对牙龈造成持续的机械刺激,导致牙龈发炎。例如,假牙的边缘不贴合、不合适,长期摩擦牙龈就会引发炎症。
3.全身性因素
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妊娠期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更容易发生牙龈炎。青春期时,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妊娠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都可能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发炎症。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会影响牙龈的血液供应和免疫功能,使牙龈容易发炎且不易愈合。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异常,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牙龈就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发炎。
其他: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会增加牙龈炎的发生风险,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会影响牙龈组织的修复。
三、牙龈炎的临床表现
1.牙龈色泽改变: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患牙龈炎时,牙龈颜色会变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充血、水肿,血管扩张所致。例如,轻度牙龈炎患者的牙龈可能只是轻度发红。
2.牙龈形态改变:牙龈质地变得松软脆弱,失去正常的坚韧度。牙龈边缘可能变得不整齐,有时会肿胀,甚至形成龈袋。龈袋是指牙龈与牙齿之间形成的较深的缝隙,容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
3.牙龈出血:这是牙龈炎常见的症状之一。在刷牙、咬硬物或吸吮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例如,早上刷牙时发现牙刷上有血迹,往往提示可能患有牙龈炎。出血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可能只是轻微的渗血,有些则可能较明显。
4.牙龈局部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牙龈局部有痒感、胀感、口臭等不适。口臭是由于细菌分解食物残渣等产生异味物质引起的。
四、牙龈炎的诊断
1.口腔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和探诊来检查牙龈的情况。视诊观察牙龈的色泽、形态等;探诊则是用牙周探针检查牙龈沟的深度、是否有出血等情况。正常牙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如果探诊深度超过3mm且有出血等情况,可能提示患有牙龈炎。
2.结合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否有全身性疾病等病史。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吸烟史、是否患有糖尿病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综合判断牙龈炎的病因和病情。
五、牙龈炎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通过洗牙(龈上洁治术)去除牙石和菌斑,这是治疗牙龈炎的主要措施之一。洗牙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石和菌斑,减轻牙龈的炎症。
局部药物治疗:在牙龈炎症较明显时,可能会使用一些局部药物,如过氧化氢液冲洗牙龈沟,或局部涂布碘甘油等,以帮助消炎。
2.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选择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同时,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齿缝隙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
定期口腔检查和洗牙: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洗牙,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中的问题,预防牙龈炎的发生。
控制全身性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牙龈炎的发生风险。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维持牙龈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