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怎么回事
腱鞘炎是手部常见疾病,病因包括过度劳损、外伤、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弹响或卡顿等不同部位特点;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佩戴支具等;预防要合理用手、加强锻炼、注意保暖。
一、腱鞘炎的定义
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手部疾病,是指肌腱和环绕它的腱鞘发生的炎症反应。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是保护肌腱的滑液鞘。它分两层包绕着肌腱,两层之间有一空腔即滑液腔,内有腱鞘滑液。
二、腱鞘炎的病因
1.过度劳损
年龄与生活方式因素:多见于长期重复关节活动的人群,如手工劳动者、键盘操作员、乐器演奏者等。这类人群由于频繁使用手部或腕部关节,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导致腱鞘充血、水肿,逐渐发生纤维变性,引起腱鞘炎。例如,长期从事刺绣工作的女性,手部频繁的屈伸动作易引发手部腱鞘炎。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从事相同强度劳动的情况下,女性手部相对精细,可能在相同工作量下更易出现腱鞘炎症状。
2.外伤
病史相关:手部曾有急性损伤史的人群,如扭伤、挫伤等,可能导致腱鞘组织受损,后续易引发腱鞘炎。例如,手部遭受外力撞击后,腱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为腱鞘炎的发生埋下隐患。
儿童情况:儿童若有手部过度活动或轻微外伤史,也可能引发腱鞘炎,如儿童玩耍时过度牵拉手部导致腱鞘损伤,进而诱发腱鞘炎。
3.疾病因素
年龄与疾病关联: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腱鞘炎相关,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会累及腱鞘,导致腱鞘炎症;痛风患者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腱鞘内,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腱鞘炎。
特殊人群病史: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腱鞘炎的发生风险,因为高血糖环境可能影响肌腱和腱鞘的正常代谢。
三、腱鞘炎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患处疼痛是腱鞘炎常见的症状,初期可能为酸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时疼痛明显加剧。例如,腕部腱鞘炎患者在手腕活动时,如握拳、伸腕等动作,疼痛会显著加重。
肿胀:腱鞘炎症会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导致患处肿胀。可以看到或摸到患处有肿胀隆起的情况,如手指腱鞘炎时,患病手指可能出现肿胀。
弹响或卡顿:在活动关节时,由于肌腱在狭窄的腱鞘内通过,可能出现弹响或卡顿现象,即所谓的“弹响指”或“扳机指”。例如,手指屈伸时,会感觉有像被卡住又突然弹开的感觉。
2.不同部位腱鞘炎的特点
腕部腱鞘炎:多见于桡骨茎突处,患者会感到腕部桡侧疼痛,可放射至手、肘或肩部,腕部活动受限,尤其是腕部的屈伸和旋转动作。
手指腱鞘炎:常见于屈指肌腱鞘炎,多发生在拇指、中指和环指,表现为患指疼痛、肿胀,屈伸活动时疼痛加重,严重时患指不敢活动,晨起时症状往往较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活动过久又会加重。
四、腱鞘炎的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触诊来检查患处,了解是否有压痛、肿胀等情况。例如,检查桡骨茎突处腱鞘炎时,会在桡骨茎突部位发现明显压痛。
还会进行特殊的活动试验,如屈指肌腱鞘炎的扳机指试验,屈曲患指并用力伸直时,可感觉到弹响或卡顿。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腱鞘的厚度、肌腱的情况以及是否有积液等。通过超声检查能直观看到腱鞘是否有肿胀、狭窄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X线检查:一般用于排除其他骨骼疾病,如是否有骨质增生、骨折等情况,但对于腱鞘炎本身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主要是辅助鉴别诊断。
五、腱鞘炎的治疗与预防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患病部位需要适当休息,减少引起疼痛的活动。例如,腕部腱鞘炎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使用键盘、鼠标等,让手部得到充分的休息。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腱和腱鞘,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儿童患者,物理治疗时更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佩戴支具:根据病情佩戴合适的支具,如腕部支具可以限制腕部的过度活动,减轻肌腱与腱鞘的摩擦,利于炎症的消退。
2.预防措施
合理用手:注意正确的手部姿势,避免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例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时,要定时休息并活动手部,做一些简单的手部伸展运动。
加强锻炼:平时可以进行一些手部的锻炼,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如握拳、伸指、旋转手腕等动作,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损伤。
注意保暖:尤其是手部,避免受寒,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腱鞘炎的症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要注意手部的保暖。



